人大重阳网讯:8月29-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日本一桥大学、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福利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王镭局长主持了开幕式,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房宁所长和日本一桥大学副校长中野聪在开幕式上致辞。
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John Ross)在会议中做引导发言,从经济层面对德国和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德国和美国在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例等指标,罗思义认为美国的社会福利远逊于德国。他还指出美国的人均寿命是G7国家中唯一低于80的国家,美国私人医院系统、空气污染、贫困、种族歧视、高暴力犯罪率的叠加效应导致了美国人均寿命远低于其人均GDP发展该有的水平,也远低于其他类似经济体,如德国。人大重阳院务委员兼学术合作部主任、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杨清清主持论坛三,与来自日本和中国的专家就日本社会福利的变迁、法国退休制度的改革历程及特点、欧洲化视角下的意大利福利制度再校准改革、欧盟社会保障政策的社会投资转向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人大重阳出席本次会议的人员还有国际合作项目主管杨福鼎,实习生武音璇、訾浩。
开幕式合影
在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中国、日本、英国、德国、捷克、意大利、瑞典、法国和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们就各国的福利政策、福利国家政策的变迁、福利国家的危机和部分国家福利政策出现的问题等话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与会的欧洲学者分别对捷克近期养老金制度改革、德国养老金参数改革、瑞典的退休金制度改革以及意大利近十年来社会安全体制改革做了详尽介绍。福利国家政治理念和制度政策实践开始于欧洲,使欧洲国家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随着冷战结束和新自由主义的“胜利”,资本力量摆脱了民族国家的束缚,欧洲福利国家制度遇到了一定的困境。目前欧美各国纷纷致力于推进福利国家制度的改革与调试。
日本作为一个成功实现后发现代化国家,虽然没有采纳福利国家的政治目标,但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会上,日本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日本福利制度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提出了全球阶级论,并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解决格差社会问题的折中方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全球视角。
研讨会上,中方专家对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展开了独到的理论解读,对中国福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不断探索如何为民众提供更为优良的社会福利保障。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世界减少贫困、促进人类的共同福祉贡献了中国样本和中国经验。当前,中国正在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老龄化问题也开始出现,如何更好地满足养老、就业和医疗等民生需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议题。中国正在致力于不断完善适度普惠性的福利制度,体现了“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