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还是死?《哈姆雷特》的这句经典台词道出了人类的两难局面。资本市场也不例外:能否全面推进T+0,目前尚有悬念。2013年10月25日,证监会发言人明确表示,A股推行T+0制度不存在法律障碍,但是否能在A股市场全面实行,需要对其利弊进行全面分析,目前不同声音很多,证监会对此问题将进一步审慎研究。显然,证监会仍然在犹豫。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证监会踌躇不前的呢?证监会到底是在担心什么呢?
是生,还是死?《哈姆雷特》的这句经典台词道出了人类的两难局面。资本市场也不例外:能否全面推进T+0,目前尚有悬念。
2013年10月25日,证监会发言人明确表示,A股推行T+0制度不存在法律障碍,但是否能在A股市场全面实行,需要对其利弊进行全面分析,目前不同声音很多,证监会对此问题将进一步审慎研究。显然,证监会仍然在犹豫。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证监会踌躇不前的呢?证监会到底是在担心什么呢?
高频交易的利弊
证监会担心高频交易。高频交易,大多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交易,数分钟内或数秒钟内可以买入卖出。高频交易的交易量大,持仓时间短。1998年,高频交易始于美国,当时美国证监会批准了电子交易平台业务。此后,高频交易迅猛发展,已成燎原之势。就是这个高频交易使得T+0充满玄机、杀机和危机。
2010年5月6日,美国股市发生了“闪电崩盘”,至今仍然让人心有余悸,谈虎色变。当日4分钟之内,标准普尔500下跌了3%。当天道琼斯指数一度下跌1000点,相当于股票贬值9%。宝洁等蓝筹股大起大落,或跌至每股1美分,或涨至10万美元。一时间,美国资本市场鸡飞狗跳,鬼哭狼嚎。
美国业内仍然有人士力挺高频交易,死不承认高频交易造成或促成了闪电崩盘。但各方已有共识,高频交易至少是促成了闪电崩盘。美国证监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进行了联合调查,支持了上述共识,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证券市场碎片化现象严重,异常脆弱,一单交易便可以让市场大起伏。”
支持高频交易者主要有两点理由:高频交易增加市场流通性;降低交易成本。但从闪电崩盘的情况看,在市场下滑最需要流通性的时候,高频交易非但不能增加流通性,反而纷纷逃离市场,大大减少了市场的流通性。支持高频交易的第二条也深受质疑。根据一些实证调查,市值高的股票的交易成本会有所下降,但中、小市值的股票并没有受到积极影响。
各国对高频交易的态度
中国股市已经停发新股一年之久,但金融机构仍然可以获取可观的利润,靠的是变相发行证券,更重要的是靠海量交易,靠收取手续费或靠对赌胜出。资本市场就是交易为王!高频交易能够天量增加交易量,自然深受业内欢迎。但对高频交易也有持反对意见的。2012年10月,芝加哥联邦储备局就高频交易发了一封公开信,批评高频交易速度太快,无法进行必要的核对,风险难以控制。也有主张全面禁止高频交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歇尔·斯彭斯教授便是一位。美国证监会前主席玛丽·夏皮罗也表示,“高频交易能量巨大,会影响到股市的稳定和健康。”字里行间,对高频交易颇有非词。
但迄今为止,美国尚无任何举措,禁止或限制高频交易。不过,对于限制高频交易,芝加哥联邦储备局倒是有几条具体建议:(1)限制每家交易所一天可以接收的下单;(2)限制公司每天的持仓额;(3)规定公司每天获利和亏损的上限;(4)可以在不同的点位中止整个市场交易。此外,意大利政府已经先行一步,于2013年9月2日率先对高频交易征税:如果交易时间不到0.5秒,每笔交易需要交纳交易额的0.002%。
放行T+0交易之前,证监会是否需要制定规定,或采纳芝加哥联邦储备局的建议,或像意大利那样征税,或像斯彭斯教授建议的那样,干脆禁止高频交易。这是证监会需要研究分析的问题,也是颇费思量的问题。
T+0推出号角已吹响
我们的资本市场已经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各路英豪仍然在不断开赴资本市场。有了无数支过硬的队伍,再加上资本本身的力量,金融业就能够心想事成。从历史经验看,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是充满精英,便会迫使政策和其他方面向该行业倾斜,使得该行业内的人获得超额回报。
市场向前进,监管长一寸。加强创新性,资本无不胜。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吹响了T+0交易的号角,T+0交易离我们还会太远吗?(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朱伟一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