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18 作者: 贾晋京
印度和中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中取得重大突破,双方已达成共识,中印取消双边贸易中42.5%种类商品的进口关税。
受访者贾晋京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本文刊于9月16日中国产经新闻报。
印度和中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中取得重大突破,双方已达成共识,中印取消双边贸易中42.5%种类商品的进口关税。
印度商工部已召集利益相关方行业代表进行讨论,将陆续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城市举行相关会议,以确定免税产品名录,免税期限10年。印度商工部官员表示,具体免税产品名录将在10月韩国釜山会议上公布。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历时近3年,今年8月在吉隆坡举行的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取得关键进展。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各方就货物贸易出价模式达成一致,同意力争于2015年年底前实质性结束谈判,并在2016年内尽快解决其他技术性问题。当时,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表示,货物贸易出价模式达成一致后,各方就可以据此来各自进行实质性的出价和要价,并开始对货物贸易确定开放的具体方法。
中印经贸合作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10年前,中印贸易总量只有10亿美元左右,现在高达700亿美元,2015年两国贸易额有望超过千亿美元,中国已经成长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客观而言,中印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盘子中占比不高,对印度而言却意义非凡。当然,印度对华贸易目前存在着400亿美元的逆差,这恰恰彰显出中国制造业的发达和中国商品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印度如何加大对华出口,而非限制中国产品进口,是当务之急。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的互补程度是很高的,但是以前的经贸来往并不够密切,大都依靠其他国家搭成的产业链来开展合作,现在中印双方可以直接往来,影响可谓深远,尤其是对印度的信息技术和商业流通而言,未来双方的合作空间非常巨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中印两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互补。印度软件业发达,具备英语优势,加之和西方国家共同的价值观,其优势产业在西方国家推展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国家动员能力强,执行力高效,这是印度学习的范本。
贾晋京指出,中印之间的互补性远远大于双方的竞争性,实际上印度在现代化的制造业领域并不够先进,工业也偏手工化,但是印度号称“世界办公室”,是因为它有很多基于知识的产业,毕竟印度拥有很大一部分接受英语教育的族群,在信息技术的研发领域非常具有优势,不过印度也需要中国对其出口成套设备,这对中国扩大装备制造业以及中高端产品出口市场非常有好处。
不过,从近年来中印经贸关系来看,印度对于中国资本和企业进入本国市场有着天然的忌惮。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小雪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400多亿美元,占据印度总体贸易逆差的1/3,所以印度非常在意对华出口问题,尤其是在农产品和医药产品领域迫切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其实长久以来中印两国对双方的贸易都有一些不满,印方主要是因为贸易逆差,以及中国不对其开放农产品和医药产品市场,中方则是因为印度对华展开的反倾销调查等问题,因此如果中印双方能够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两国的贸易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莫迪总理上台以后,印度对世界展现出了一种更开放的心态,鼓励外商投资,并且知道用市场来换投资的必要性,但是从整体的贸易格局来看,印度还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刘小雪认为,虽然RCEP的框架很好,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目前双方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中国又希望能够在投资领域在印度市场打开局面,为此考虑到印方的立场,中国应该会在双边贸易上做出一定的让步。
贾晋京也指出,目前中国是全球经济的新中心,中国希望在全球扮演的角色是对接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发展中国家广阔的市场,而印度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因为印度迫切地需要实现更深一步的现代化,目前印度的经济规模还不到中国的1/5,因此亟须中国向其出口大量的工业产品,同时中国也需要印度来提供一些带有知识产权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形势下,中印之间应该更多地发展经贸往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经贸合作来深化两国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印度已对东盟开放了其国内市场,对80%的产品免除了关税;对于韩国和日本,印度也给予了65%的商品免税,即便是没有签订自贸协定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印度也提供了42.5%的商品免税措施。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直进展十分缓慢的中印自贸区谈判。有分析认为,关税减免,将有利于各方的商品进入对方市场。这对印度影响颇大。今年5月初,印度工商业联合会曾表态,中印签署自贸协定,短期来看受益的肯定是中国,印度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印度的关税很高。
对此,刘小雪表示,印度相对来说还是一个贸易壁垒很高、贸易保护性很强的市场。其实中印自贸区最早是由印度提出,当时印度正在扩大对华贸易,处于贸易顺差当中,但是在中国开始对自贸区建设进行回应的时候,中印贸易形势已经开始逆转,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变得越来越大,在这种局面下,印度对自贸区问题的态度开始冷淡。以目前来看,中印自贸区的谈判还是很难有所进展,但是在RCEP的框架下,双边的贸易合作还是非常可行的。(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