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对冲基金,经常会有人把它们和“神秘”、“投机”和“风险”等词汇联系起来。 其实,这更多地反映了由于对对冲基金缺乏充分认识而产生的误解。
提起对冲基金,经常会有人把它们和“神秘”、“投机”和“风险”等词汇联系起来。 其实,这更多地反映了由于对对冲基金缺乏充分认识而产生的误解。
首先,对冲基金并不神秘。全球首家对冲基金早在1949 年就诞生了。其后,对冲基金经历了起步阶段(1949 年-1970 年)、缓慢发展阶段(1970 年-1990 年)和快速发展阶段(1990 年之后),已经成为全球资产管理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截至2012 年底,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已高达约2.2 万亿美元, 这个规模相当于全球所有共同基金管理资产总量的近9%。
其次,关于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投资管理行业的教父本杰明·格莱姆在他的两本著作《证券分析》和《智慧型股票投资者》中指出:投资操作是藉由分析后对本金与合适的回报做出承诺,未能符合这些要求的操作便是投机。
在这个意义上,对冲基金和其它绝大多数资产管理机构一样,是由经验丰富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投资,目的是实现对出资人回报的承诺。
第三,对于对冲基金误解最多的方面恐怕来自于对风险的理解。在严格意义上,对冲基金是指基金经理运用对冲工具构建一个投资计划,以追求低风险回报为目的。
这个描述凸显了其对于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通过两边“下注”来控制风险,避免本金产生重大损失。换句话说,对冲基金经理试图在撷取获利的同时,控制本金的损失,对本金的保护是他们不可或缺的要求之一,而这与传统共同基金管理业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后者主要操作目标在于超过或复制基准指数的回报,本金的保护并不是相对回报所必须要求的。
对冲基金在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严格地讲,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当然,整个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都处在起步阶段,尚不成熟。规模上看,2012 年末,中国公募基金及阳光私募的总规模仅为3 万亿元人民币,不对冲基金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产品,更将有利于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足全球规模的0.2%。从投资策略上看,那些以追求绝对回报为目的的阳光私募基金,比较接近对冲基金的风格,从而最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本土的对冲基金。
尽管如此,在新《基金法》实施前,中国的阳光私募一直处于法律上的灰色地带,阳光私募只能作为信托产品的投资顾问,而不是投资管理人。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严重制约了中国私募基金的发展。规模上看,2012 年末,中国阳光私募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仅为2226 亿元, 不到公募基金总规模的8%。结构上看,目前阳光私募客户几乎全部来自高净值人群,而国际上的对冲基金只有四分之一的客户是高净值人群,四分之三为机构投资者(如大学捐赠基金、养老金等)。
股票市场是中国私募基金最主要的投资方向。在股指期货推出前,私募基金由于只能在股票市场中单边做多,只能通过相对灵活的仓位控制来管理投资组合的下行风险。2010年4 月股指期货后,信托产品开立股指期货账户仍受到诸多限制,直到2011 年12 月阳光私募信托产品才被允许运用股指期货进行对冲。
目前,阳光私募可以发行两种形式的对冲型股票产品。其中,与信托公司合作的理财产品必须保持较低的净多/ 空仓位敞口,而与券商合作的理财产品的净多/ 空仓位敞口是放开的。无论是在产品数量还是产品规模上,目前采用股票对冲策略的私募产品占比仍然较小。鉴于此,那些率先发行对冲型股票产品的阳光私募可以称的上是第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对冲基金”。
前瞻地看,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冲时代似乎正在来临,有“中国特色的对冲基金”将可能形成气候。首先,从市场条件来看,中国经济处于转型过程中,企业盈利增长放缓,但权重股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悲观预期,A 股市场大涨或大跌的条件均不具备,很可能呈现“系统性收敛”(即轻指数)和“结构性发散”(即重个股)的特征,这为精选个股同时利用股指期货对冲下行风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其次,从制度上看,新《基金法》改变了传统的审批制,采取基金管理人登记制、基金事后备案制的新型管理模式,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收益分配等内容由基金合同约定。新《基金法》既给予符合资格的阳光私募管理人必要的法律身份,又保持了私募基金原有的发展动力、运作活力和经营特色。同时,新《基金法》的实施既有利于私募基金吸引机构投资者,也有利于私募基金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各种投资工具,丰富投资策略。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常态”:人口红利已经基本释放,奇高的储蓄率也开始启稳回落,资金供应不再宽松。在“新常态”下,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要求使用有限的资金支持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传统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中介已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培育多样化的金融业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来实现。
“有中国特色对冲基金”的出现,是金融创新的又一具体体现。对冲基金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产品,更重要的是,将会有利于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随着金融创新和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资本市场将日益合,产品结构不断丰富, 在对冲基金的“中国特色”随之淡化同时,中国必将会出现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
王庆/ 文 作者为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