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1 作者: 翁诗杰
进入尾声的2021年,全球仍备受新冠疫情的缠绕。在大国博弈的阴影笼罩下,国际合作乍喜还忧。这百年不遇的大变局,正考验着人类应变求存的群智与意志。而全球治理水平的优劣,恰好是人类社会必须交出的答卷。
作者翁诗杰系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原副议长、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会长、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本文刊于2022年1月20日“ 南洋时评”微信公众号。
进入尾声的2021年,全球仍备受新冠疫情的缠绕。在大国博弈的阴影笼罩下,国际合作乍喜还忧。这百年不遇的大变局,正考验着人类应变求存的群智与意志。而全球治理水平的优劣,恰好是人类社会必须交出的答卷。
2021年的东南亚,疫情此起彼落,变种病毒已令到各国公共卫生系统不胜负荷。此前,中国率先表态捐赠疫苗,并应允优先考虑东盟,已充份彰显中方对东盟地缘外交的重视。中国捐赠给东盟多国的疫苗陆续交付,也唤起了大家对“中国-东盟对话伙伴关系”历经30年考验的深层省思。
放眼未来,审视当下
东南亚的2022年能否变好?不能一厢情愿,光凭主观愿望,而是端看2021年有没有积极向好的因素在醖酿滋长。
2021年举世普遍的苦闷,莫过于国不分大小强弱,一概都在锁国防疫与复苏经济之间徘徊折腾。饱受疫情反复肆虐的东南亚也不例外。但这最坏的时刻,也是最好的时刻。疫情考验了南海两端中国与东盟守望相助的情谊。
2020年疫情在东南亚爆发之初,尽管中国本土尚未摆脱疫情,可它在危难中所倡议推动的“健康丝绸之路” (Health Silk Road),其所包含的核心,如人才培养项目(2020-2022年)、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以及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等,都充份体现出中方要与邻为善、命运与共的主动性。
以当前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已晋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层次看来,这不难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东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刍形,与东盟此前规划的2025年“东盟共同体愿景”(ASEAN Community Vision)、“东盟安全共同体”(ASEAN Security Community)、“东盟经济共同体”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与“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 (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有高度契合。
2022年既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也是全球引颈期盼全面摆脱疫情、复苏经济的新起点,其对这十年内(2021-2030)的疫后新局的影响至为关键。
“健康丝路”的落实成效,将会是传统基建以外,首个接受强势挑战考验的“一带一路”抓手。估计在面对美国“疫苗外交”的强力竞争下,这项本来标志着区域公共卫生多边合作的壮举,看来势必会成为中美地缘政治博弈的其中一个角力场。
与此同时,疫情所衍生的新常态也催化了数字经济的推进与合作,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东南亚当前数字经济基建(digital infrastructure)的匮乏、数字鸿沟( 或“数位落差” digital divide)的普遍,恰好是落实本区域数字互联互通(digital connectivity)首先要克服的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东南亚社会消费意识的日趋数字化,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却又是一股可贵的动力。根据东盟的数据,疫情期间东南亚的线上新用户激增,高达4千万;电子转账也由2019年的6000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6200亿美元。预料这发展势头对“数字丝路”的推进,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2021年也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年,对分布整个东南亚的东盟十国,要争取在2030年达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英文简称SDG)的努力尤为重要。有待深耕的领域至为明显,主要涵盖高居17项SDG纲目榜首的“减贫”,以及“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这三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抓手各异,难度不一,可其功在千秋的深远影响,却远在经济效益之上。
东南亚的“减贫”攻坚战,迫切需要的是中方成功经验的因地制宜、结合地缘。以节能减碳、开发新能源为主轴的“綠色经济”,中国东盟双方优势互补是亮点: 东盟得天独厚的阳光和雨林,配以中方的科技优势,不难在普及太阳能与推进碳中和方面绽放异彩。
除此之外,蓝色经济合作是双方就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新领域,更是2021年东盟峰会决议文的新亮点。在这方面,双方的合作可从基本的捕捞、养殖、海事旅游等产业着手。就以疫情前2019年的数据为例,养殖水产的双边贸易额即已高达36.49亿美元,其中,中方向东盟进口15.53亿美元水产,输出额则为20.96亿美元。这类贸易助力构筑发展海洋经济合作的基础。
然而东盟的临海国家不能滿足于现有的海产贸易量,而是应该放眼提昇蓝色经济在各国经济生产总量中的占比率。无可否认,要有序深度发展东南亚的海洋产业群,临海各国还得借鉴中方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成功经验,规划陆海一体产业发展布局,使沿海和腹地经济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
机遇当前,谁主浮沉?
放眼2022年前景,尽管疫情的后续发展未明,东南亚国家普遍处于被动,可它在疫情背景下,复苏经济、提振区域合作的契机并不匮乏。或许有人会存此疑虑,以为这当儿的机遇都与中国相关,挣不脱其主导与制肘。
事实上,这似是而非的片面观察,根本经不起客观亊实的验证。光看2022年元旦即将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所谓“2022年谁主浮沉?”的疑虑,自然可一目了然。
这个由东盟倡议,15国组成的自由贸易市场,体量之大占世界之最。它非但占全球经济生产总量的30%,同时预料每年将为世界经济增加2090亿美元的收入;估计至2030年,它给世界贸易带来的进账,更是高达5000亿美元。这对东盟来说,是疫后复苏经济的底气。更何况作为RCEP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在 “双循环经济”新模式的运作下,其内需市场的扩大,当然也是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东盟,致力抢滩的首选目标。
就RCEP的主导性而言,东盟的中心地位毋庸置疑。这不光是因为它是初始的倡议单位,或在15个签约国当中占10个席次,或三分之二,而是它能够把东北亚中、日、韩三国折腾多年,不能签订相互间自由贸易协定( FTA)的障碍,借RCEP框架一揽子解决;也同时把本已跟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大洋洲澳、新( 新西兰)两国延揽加入RCEP。
与此同时,即便是要使之生效,需要成员国的议会覆准背书,其所设之门槛条件也是以东盟为中心,即: 东盟十国中不少过六个,另加五个对话伙伴中的三个。
处于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中,东盟的包容性也始终贯彻如一,坚持不选边站队——既与中国友好,且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也同时与美国及其伙伴,如:日韩澳新等国保持稳健的政、经关系。这种平衡战略奠定了东盟在RCEP的中心地位。
“化解矛盾、和平发展”是王道
值此中美大国博弈日趋加剧之际,东盟最大的考验,其实主要来自成员国之间的团结。无庸讳言,南海水域主权的争端,始终是中国与东盟若干声索国之间巩固互信基础的障碍。面对美国及其盟友在此问题上不断的见缝插针,中方与其等待“南海各方行为准则” ( Code of conduct for South China Sea )的敲定,不如在不放弃主权的前提下,借“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这一平台,与有关涉及争议的各造,在争议的水域寻求可行的海事合作,甚至是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蓝色经济。
换言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可依托于双边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它既是经济合作的载体,也是人文交流、消弭隔阂、解决矛盾、增进互信的平台。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关系要行稳致远,就必须加速在经济领域以外,强化全方位的互联互通。
东南亚人民曾经饱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峙的煎熬。东盟十国的6.5亿人口尤其不愿陷入长期剑拔弩张、舰艇对峙的梦魇。2022年RCEP的启动是大家的希望所系,毕竟全面复苏经济才是走出疫情阴霾的康庄大道,但它必须是依托在和平环境的基础上。这固然考验着东盟游走于中、美之间的 “平衡术”,也同时考验着对方尊重东盟主导性的诚意。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