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M2目标值下调 周小川:不必过分强调M2数值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M2目标值下调 周小川:不必过分强调M2数值

发布时间:2015-03-09 作者: 贾晋京 

对于M2预期目标的调整,多名市场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12%的M2增长速度基本符合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并表示可以接受。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贾晋京告诉本报记者:“因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式和工具越来越多,M2相应的不再是‘大水漫灌’,要完成的政策目标相对比较集中。”

  本文刊于3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日前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


  相对于2014年13%的增长目标,今年M2增速预期调低了一个百分点。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对媒体表示,不必过分强调要将M2控制在某个数值上,还是得看一些实体经济的最终目标,比如就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这些指标要比M2更重要一些。


  而对于今年的货币政策走势,市场人士表示,预计降准、降息、定向宽松等措施还将轮番上阵。



  为什么要调降M2目标


  “从理论上说,作为货币供应量,M2是中央银行的中介目标,对观察经济运行状况是有帮助的。但随着经济状况发生变化,M2与宏观调控效果、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已不是非常稳定,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不再将M2作为重要的调控目标。”周小川说。


  对于M2预期目标的调整,多名市场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12%的M2增长速度基本符合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并表示可以接受。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贾晋京告诉本报记者:“因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式和工具越来越多,M2相应的不再是‘大水漫灌’,要完成的政策目标相对比较集中。”


  对于M2增速预期目标下调至12%的原因,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向本报记者分析称,M2增长目标下调主要是由于GDP增速目标下调至7%,M2也要相应进行下调。此外,M2应得到合理控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通缩风险压力加大,适当调整M2增长目标,盘活M2存量,保持整体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紧。


  “M2增长目标12%虽然略紧,但也是稳健货币政策的体现。”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向本报记者分析称,一是截至今年1月末,我国M2存量已达12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接近200%,由于基数大,每变动1%带来的总量很大。二是适度的M2增速体现了中央不采取货币扩张刺激经济的思路,强调稳增长和调结构并重,不追求速度。


  他还分析了今年会影响M2增速的几个因素:一是预计今年外汇占款或将首现负增长,影响基础货币投放。二是预计人民币信贷增速13%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10.5万亿元;同时,财政存款投放会加大,可以对冲外汇占款负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则向本报记者称,今年M2增速目标虽较去年目标下调了1个百分点,但考虑到今年通胀水平可能比去年更低,因此就实际增速而言,应该变化不大。其次,考虑到今年7%的GDP增速目标和3%的通胀目标,12%的M2增速也不算低。并且工作报告还说“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因此M2增速有提升的空间,12%不是一个上限。


  “今年M2增速目标的下降还需要考虑居民财富再配置的效应。随着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增加以及股市赚钱效应重现,存款增速下降在2015年会延续,这在客观上也会拖累M2增速。决策层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也会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章俊称。


  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2014年M2增长目标为13%,实际增长12.2%,低于增长目标。那么相应的,对于2015年M2增速目标的调整,对于货币政策预期,市场也具有自己的判断。


  “M2目标12%,预计财政积极,货币中性偏松。”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对本报记者分析称,“在房地产投资低迷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是加大信用派生力度的主要抓手。M2目标的实现不能光依靠‘宽货币’,关键还是信用派生。但当前短期资金利率仍处高位,制约长端利率下行空间,不利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再考虑到外汇占款缺口,预计降准、降息、定向宽松等措施还将轮番上阵。”


  政府工作报告亦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支持薄弱环节。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支持薄弱环节。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去年以来,央行创新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定向和结构性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其中包括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降准、支小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


  章俊称,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增加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因为降息降准一旦使用且频繁使用,难免会造成政策超调,这时候就需要新型工具加以校正。其次,降息降准是一刀切的工具,但是实际经济情况复杂,各行业部门情况往往区别很大,因此也需要额外的政策工具来提高针对性。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通缩的风险在上升,既需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也需要通过定向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经济薄弱领域的支持,促进稳增长和调结构双重目标的实现。”温彬说。


  对于2015年货币政策,贾晋京向本报记者预测,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缩压力加剧,全球降息已成趋势,我国央行很难“独善其身”,在未来3个月内,很可能还会降准降息。


  章俊认为,目前看来,3个月内降准概率较大:第一,春节过后,去年四季度批复的大量基建项目都要开工建设,融资需求增大,因此适时降准为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可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帮助经济企稳回升。其次,二季度开始A股市场的融资规模将加大,为了维护市场整体流动性,央行也应该配合降准。第三,目前人民币汇率持续走软,外加央行降息,资本外流趋势可能延续并有增大的趋势,因此央行也需要通过降准来替补外汇占款提供基础货币供给。(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