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张敬伟:中国诺奖情结与日本诺奖激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张敬伟:中国诺奖情结与日本诺奖激励

发布时间:2018-10-11 作者: 张敬伟 

不和西方人攀比,但和日本人对比,中国人应该羞赧,更应反思。羞赧的是,中国有着深深的诺贝尔奖情结,从学界到舆论再到民间,因为爱之深继而恨之切。有些学界人士开始瞧不起诺贝尔奖,认为诺贝尔奖对东方人存在偏见。是诺贝尔奖有偏见,还是中国的酸葡萄心理?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也因为40多年前的科学成果获得医学奖。

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10月10日《联合早报》。


又到诺贝尔奖季!中国正处“十一”长假,“黄金周”的假日经济名不虚传。


然而,市场的红火和诺贝尔奖的淡漠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已经宣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中,除了见惯不怪的欧美人面孔,还有日本人。10月1日,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共享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他们的成就是发现了抑制免疫负调节的癌症疗法。


不和西方人攀比,但和日本人对比,中国人应该羞赧,更应反思。羞赧的是,中国有着深深的诺贝尔奖情结,从学界到舆论再到民间,因为爱之深继而恨之切。有些学界人士开始瞧不起诺贝尔奖,认为诺贝尔奖对东方人存在偏见。是诺贝尔奖有偏见,还是中国的酸葡萄心理?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也因为40多年前的科学成果获得医学奖。


很显然,诺贝尔奖并非对中国人心怀偏见,而是中国人对诺贝尔奖心有戚戚。和中国学人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科学家,一再获得诺贝尔奖,更显中国人难获诺贝尔奖是因为自身原因。


相比中国复杂的诺贝尔奖情结,日本的诺贝尔奖激励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讽刺的是,以往这个时候,中国舆论场和自媒体对诺贝尔奖的关切,并非自然科学奖和经济学奖,而是充满娱乐意味的文学奖。尤其是对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他是多年来最热门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年年大热年年缺奖,村上春树成为中国舆论场的笑谈。


今年,因为瑞典文学院的一桩性丑闻,而导致今年文学奖停颁一年。这意味着中国少了村上春树这个谈资。即便如此,村上春树在全球文学界的影响力,也绝非中国文学家所能匹敌。


2001年至今,日本每年都有诺贝尔奖得主。现在看来,日本2001年制定的50年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国家规划,不是“放卫星”的纸上谈兵,而是稳扎稳打的国家战略。中国可以制定完美的国家发展规划(如“五年规划”),但是中国有底气制定日本那样的“诺贝尔奖规划”吗?显然不能。因为日本有着持久、稳健和绝不功利的诺贝尔奖激励。


日本的诺贝尔奖激励不是通过物质、金钱和名誉的刺激,短期内催生出一个庞大的诺贝尔奖队伍。如此学术虚荣,不仅难以实现50年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而且会促成学界的短视和功利行为,甚至会造成学术造假。日本的诺贝尔奖激励有以下特点。


一是国家制定重视教育的长远规划,稳固教育根基,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才能通过一以贯之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涵养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日本教育始于明治维新,教育体制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契合现代教育的节奏,符合科学规律。不说别的,日本对现代学术语言的规范,就是对汉字文化圈的重大贡献。就此而言,中日两国从近代教育的起步上,就差了日本一大步。


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后,变成了和西方同步的近代国家、现代国家和发达国家,而且长时间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教育立国、技术强国和日本的国家实力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日本近现代教育立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事实,从日本的综合国力、大学排名即可一窥端倪。


当然,日本涌现出那么多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凸显日本科教根基的牢固。因此,日本的诺贝尔奖激励机制,说白了是日本教育体系的宏观激励的成果。


二是不吝教育投入。教育需要资源挹注,主要是资金投入。数据显示,日本甲午海战战胜中国后,通过《马关条约》获得的中国赔款,其中2.8%(超过1000万日元)用于日本的义务教育,到1898年日本基本普及了国民教育。相比中国,日本在义务教育上领先中国一个世纪。用战争赔款(主要来自中国)发展本国教育,固然不那么光彩,但日本在教育上的远见卓识令人印象深刻。


更让中国人扼腕的是,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大建颐和园,日本却用战争赔款投放教育,这中间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现在,日本在教育和科研经费上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在这点上美国也比不上日本。


三是对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已成为日本的文化。“先生”一词来自中国,但“先生”在日本受到的尊敬程度远超政治家和资本家。这从日本钞票上所印的人物即可一窥端倪,相比其他国家的钞票以政客“大头贴”为主,日本1000日元面值钞票上印的是生物学家野口英世、5000日元是作家樋口一叶、1万日元则是福泽谕吉(教育家)。日本政治家和资本家难以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尊师重教爱人才,可不是仅仅在钞票上“留名”,日本科教人士的待遇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极高的。科教工作者生得光荣、活得体面,自然会释放出更多的智慧和潜力。这样的人才,更容易获得诺贝尔奖,也是应有之义。


再看中国,曾有一段时间科教人才是“臭老九”,备受“脑体倒挂”的困扰,后来科教环境变好则又深陷功利旋涡不得自拔。市场经济的大潮,搅扰了科研机构的初心,在功利主义的大潮中要么下海淘金,要么困于教育官本位的围城,要么沉沦于学术造假的怪圈……教育投入不足,学术风气不正,应试教育难改,学界浮躁异化,种种乱象,让尊师重教的传统不再。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与日本的诺贝尔奖激励,其中差距令人唏嘘。中国要变强国,除了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强韧的软实力更为重要。(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