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一潭死水已经发酵了很久,难以激起波澜。但是,苏宁云商的股价最近却如同坐上了直升机,10月10日创下了两年来的高点,此前一个月的涨幅达到了77%,让很多错过买入这支股票的股民扼腕叹息。
与苏宁云商类似的还有一些股票,他们的名字并不为一般股民熟悉,但是都有很大的涨幅,比如御银股份、友阿股份、高鸿股份等。这些股票之所以近期能在A股中鹤立鸡群,是因为他们同属一个类别:民营银行概念股。
国家政策对民营银行的开闸,是这轮股票市场狂欢的背后推手。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 7月,金融“国十条”明确表示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此后,各地掀起民营银行申办热潮。
在热潮过后,泥沙俱下的形势开始显现。在此起彼伏的概念股中,除了一些具备开办银行资质的企业之外,分析相关政策规定和企业财报不难看出,一些企业借助民营银行的概念进行炒作,他们的实力明显距开办银行的要求很远,但是只要和民营银行概念搭上关系,其股价立刻会上涨。有些企业资金压力大,于是放出风来要办银行,目的在于拉升股价。
开办银行对很多民营企业来说有巨大的诱惑。能进入银行业分一杯羹,无疑是许多民营企业的梦想。这些企业似乎已经将“民营银行”这四个字看成了成了金字招牌和摇钱树。然而,在这份狂热的背后,民营企业办银行面临的风险却不容忽视。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自从8月15日“苏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被预核准通过以来,民营银行概念股的规模一直在扩大,目前有约37家上市公司归于此类。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全国各地已有近百家民营企业表达过要开办银行的意愿或已经付诸申办行动。
虽然申办民营银行的A股企业们,态度并非十分明确,但是,股价都迎来不错的表现。根据同花顺的数据,截止到10月16日,民营银行指数20日累计涨幅超过40%,60日累计涨幅超过70%。
民营资本渴望进入银行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希望为企业搭建一个融资平台,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同时与现有业务形成联动;二是将来民营银行可以上市套现;三是银行业的回报率高,企业通过经营银行来获取收益。
以苏宁为例,未来顾客可能会尝试通过按揭的方式来购买家电等产品,苏宁可以掌握用户的真实情况,为进行各类信贷业务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同时苏宁手上大量的供货厂商资源则是小额信贷的主要客户来源。苏宁云商也在公告中称,苏宁银行要建立从消费者到商户端到端的金融解决方案。有专家分析,一旦中国制造商及零售商通过这一方式销售商品并获得相关机构的许可成立私有银行,那么他们很快便能主导顾客的购买方式。
但是,利用“民营银行”概念另有所图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具体而言,资本市场中涉及民营银行概念的约37家上市公司实际上各有入选标准,这些标准大致分为三类:参股城商行或农商行、参股小贷公司、参股其他新金融公司。这里面最多的就是参股小贷公司,其次为城商行与农商行,最少的是其他新金融公司。
仔细比较各家所谓民营银行概念股的公告,不难发现很多公司的表态相当模糊。具体而言,可分为三类:有计划、无计划,以及不置可否。明确未来有参与民营银行或村镇银行意愿的上市公司有:哈尔斯,怡亚通。明确否认现阶段有设立民营银行计划的则有:澳洋顺昌、东莞控股、棒杰股份、罗牛山。对前景看好但不置可否的有联化科技、友阿股份。其余在深圳上市的相关概念股公司则回避了回答类似问题,如报喜鸟。而成功通过工商局注册的苏宁银行与华瑞银行,则是民营银行概念股中比较确定的企业。
此外,坊间盛传的一个细节是,全国首份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已完成报至银监会。关于准入门槛,根据这一试点办法的建议,民营银行注册资本不宜太少,建议在5亿元-10亿元。
以这一政策限定为例,很多企业并不具备这一资金实力。具体而言,在所有30家企业中,有些企业的2012年净现金流存量仅数千万元,而营业状况或利润状况且处在负增长的状况。
股票市场的热闹之下,被掩盖着的是民营银行存在的诸多风险。
残酷的市场竞争
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创始人严介和对于民营企业办银行比较谨慎,他表示不会提前去做民营银行,必须各方面条件都成熟才能有所行动,因为国内银行业不是一个空白行业,其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国有比重太大。严介和说,谁第一个吃螃蟹,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何况银行不是螃蟹,而是大象。
民间资本办银行在中国早已有之,但是效果并不好。上世纪80年代,城市信用社向社会资金开放,集体企业、私人企业都可以发起设立城市信用社。但是后来城市信用社出了很多风险和坏账,最后还得靠政府买单。可见,经营银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个必然赚钱的生意。
实际上,民间资本在银行体系中的占比并不低。银监会2012年年报显示,截至当年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分别为41%和54%。其中,村镇银行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为73.3%。但是,就包括国有大银行在内的整个银行体系而言,民间资本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后,多数只是“陪太子读书”。
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存款、贷款和结算,其中又以吸收存款最为关键。一位城市商业银行的行长感叹:“我做银行二十几年,把银行办好的关键就在于吸收存款,这是经营好银行的核心问题。其他的都不是。”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日前在一个论坛上说:“我曾对很多乡镇银行和村镇银行进行过调查,他们最大的困扰就是吸取存款,银行储蓄基本上靠亲戚朋友、员工通过关系来拉存款。”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情况下,民营银行基本不可能与有着众多网点的大行争夺存款。
即使对于规模较大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起步经营也是非常困难的。民生银行是股份制银行中的佼佼者,它背后靠的是全国工商联,所有的经营管理者都是由工商联推荐的国有银行的管理层人员,股东并没有经营决策权。
民间资本想要进入银行业,首先要熟悉银行业规则,但规则和经验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学习和积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缺乏经验和足够实力的情况下,过于追求利润,恐怕会让一些民营银行在业务上采取冒进行为,将自身暴露在更大的市场风险之下。针对民营企业申办银行的热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教授感叹:“目前上市银行市盈率、市净率都在不断创新低,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民营企业难道不需要考虑一下,进入银行业以后的发展问题吗?”
不过,最大的风险来自于监管层要求民营银行“自担风险”。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解释说,“试办自担风险的民营金融机构”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发起人承诺风险兜底,避免经营失败损害存款人、债权人和纳税人利益。这意味着,在存款保险在制度和银行破产法律出台之前,一旦民营银行出现风险,其股东就要承担无限责任。民营企业家这是在拿全部身家在做担保。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建议,民营银行在成立之初,首要的不是赚钱,而是构筑好牢固的风险防线,严防各类风险,尤其要克服信贷投放的冲动和盲目,做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他认为,民营银行要走异质化发展之路,不要贪图做大做全,不要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深入社区,追求“小而精”、“小而美”。
不确定的政策方向
决策层和监管层批准民间资本开办银行的初衷,值得那些申办银行的民营企业好好琢磨。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开办银行最终的目的肯定是为了多赚钱,但这恐怕不是政策推出的初衷。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高峰分析,监管层对民营银行的设想,应当是希望它们能够差异化经营,弥补现有银行体系不足,立足本地,利用熟悉本地企业的优势,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地下钱庄和非法金融活动屡禁不止,这些都成了中国金融系统的顽疾。经济学家、民营银行的倡导者徐滇庆认为,与其让民间金融在地下活动,不如干脆让他们合法化、正规化,创办民营银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疏通民间融资渠道,因势利导要比筑堤堵截好得多。
但是,民营银行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地下钱庄的业务如果阳光化了未必会能继续做下去,因为利率受到了管制。民营银行和其他民营企业一样,首要的目标肯定还是赚钱,响应政策号召去帮扶中小企业恐怕只是他们考虑的次要问题,毕竟银行不是公益机构。“具备解决问题的优势和能否实际解决问题是两码事。民营银行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高峰说。
民营银行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除了自身经营外,更重要的是要看政策如何变化。鉴于民营银行的高风险性,对于在推动金融改革方面一向谨慎的监管层来说,很可能在发放民营银行牌照上采取极其审慎的态度。
民营银行的建立要经过很多层审批,首先,地方政府要支持。然后,要在国家工商总局通过名称审核。接下来,还要经过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审批。这其中,国家工商总局的审批恐怕是最为轻松的。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说法,民营银行的名称审核所走的程序和一般的企业并没有大的不同,如果手续齐全,名称不出现法规方面的问题,整个流程只需要五天就可以完全通过。
有国内媒体引述监管层说法称,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间,很可能在温州、北京和深圳三地选择性地批准一到三家民营银行,将完成股东资格审核和验资工作。明年3月前,全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将会核准开业。也有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首批最多放5家出来,也可能少于5家。东莞已经有多家有实力的企业和行业协会想办银行,并且已经专门前往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做了当面沟通。知情人士透露,从北京回来反馈的信息来看,房地产企业不太适合作为民营银行的主发起人。也有媒体报道称,实际上获得工商总局核准的10家民营银行名称当中,每家背后股东都会有或央企、或国企、或银行的身影,只不过有的通过多重持股的复杂化,‘国有化’被冲淡了而已。
即使民营银行获准成立,其业务恐怕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坊间传闻,全国首份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已完成并于9月中旬报至银监会,有可能成为全国版细则的参考。根据这份文件,民营银行应以信贷业务为主,以服务“三农”和社区银行的形式合法经营,且原则上不在行政区辖外设立分支机构。
如果最终政策确实如此,这意味着,民营银行的生存空间受限制很多,那么民营企业靠开银行短期内想挣钱的愿望恐怕要落空了。
吴晓灵表示,民营资本除了要端正自己的目的,还要寻求好途径。她的建议是,收购兼并基于互联网金融基础上重新申请牌照,比重新设立一家单一的银行更有前途。格力电器在近日的公告中也称将进入银行业,但是是通过入股珠海横琴村镇银行的形式来进入。与格力相似的是腾讯,马化腾称腾讯不是民营银行的主导方,只会用合作入股的方式进入银行业。
寻找最佳平衡点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大力发展民营银行是促进金融结构优化的必然,我国金融改革最重要的是打破垄断。但是,站在决策者和监管者的角度考虑,向民间资本开放银行业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俄罗斯在1991年前后放开金融业的准入限制,短短时间内一下子就冒出上万家民营银行,俄罗斯的金融体制受到严重影响。台湾地区的民营银行,上个世纪末期也经历了一个从大量创办到经营困难再到被兼并重组的艰难过程。这些反面案例,决策者不可能不了解。
在“2013中国大金融高峰论坛”期间,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表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找好创新发展与安全稳定的“平衡点”。他还表示,金融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不应该是充分竞争,而应是有限竞争,因为目前全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彻底解决好金融机构的倒闭和退出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布坎南指出:“只有当潜在的参与者们进入过程时才知道他们选择的是什么。因此,一个无所不包的计划者要知道这些选择,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按照这种逻辑,一项改革制度的推出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作为布坎南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徐滇庆认为,开放民营银行就是一场制度创新,制度设计要确立竞争规则,要通过制度设计来有效地建立高效率的、稳定的金融秩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民营银行占绝对优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金融秩序,难道我们就做不到吗?
中国现在缺乏的恰恰是制度创新,甚至基本的制度保障。对“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至关重要的存款保险制度、退出机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目前都没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从金融环境看,民营银行的成立和发展,还需要两项重要的政策配套: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这将为民营银行的自主经营奠定重要基础;二是存款保险制度,这将增加民营银行的信用,使之获取更多的公众信任,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在这两项政策尚未完备的时候,民营银行可能只会在局部区域试点,大规模的铺开可能性不大。
目前金融市场有效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形成,金融市场信用基本上处于政府担保状态。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最大的难题在于,现代银行对存贷款风险的定价必须要有长期演化而成的信用来担保。显然,民营资本还没有这种信用,那么他们进入银行业的信用就得由政府来担保。这就会使他们无所顾忌进入高风险项目,或不担心进入高风险的资产。因为这样做,收益可以归自己,而风险或成本则可让整个社会来承担。
从目前流传最广的监管者对民营银行“风险自担”的要求上看,政府对于民营银行还是很不放心。不过,也有一些官员认为应该一视同仁。吴晓灵表示,政府对于投资人要有资格的考量,对股东的资质应该有所挑选,因为银行是一个有外部效应的社会企业,政府应该把好关,但是一旦符合条件就应该一视同仁对待。政府要改革监管理念,不要对民营资本有歧视,要尊重股权,平等公平地对待各种所有制的投资人。
也有专家例如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建议,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国家持股比例较高,可以考虑将一部分股权转让给民营资本。如此,既向民营资本开放了金融业,又避免了一系列潜在风险。
在向民间资本开放银行业这一改革措施中,如何收和放,找到最佳平衡点,是对决策者智慧的极大考验,同时也是民营资本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对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来源:金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