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 陈雨露《大金融论纲》获一等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 陈雨露《大金融论纲》获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4-12-16 作者:  

近日,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等12个学科204项优秀成果获奖。中国人民大学27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获奖总数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获一等奖.

      

 

      内容提要:在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构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政策实践,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有助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制定正确的、有利于确立竞争优势的金融体系框架。有鉴于此,本书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从一个长期视角全面审视了全球范围内金融体系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演变趋势,并对现代金融体系下一国金融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一研究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近日,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等12个学科204项优秀成果获奖。中国人民大学27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获奖总数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张世明独著的五卷本著作《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获得特等奖。该书写作历时17年,总计300多万字。全书围绕法律规则、经济资源和时空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独辟蹊径地描绘了中国从1644年到1949年三个世纪的社会变迁画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认为,该书可以说“构成了一部具有浓郁个人特色的‘新清史’,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是比较罕见的。”


      获得一等奖的成果分别是《意义—当代神学的公共性问题》(文学院杨慧林)、《大金融论纲》(财政金融学院陈雨露)、《秦汉社会意识研究》(国学院王子今)、《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社会与人口学院冯仕政)和《共同体的进化》(公共管理学院张康之)。另有11项成果获二等奖。


      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受理的参评成果是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表的研究成果,或在此期间向实际工作部门提交的研究咨询报告。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鼓励社科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学术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多出精品力作和服务首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