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解密中国央行为何获得2013“年度央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解密中国央行为何获得2013“年度央行”

发布时间:2014-01-20 作者:  

据《路透社》报道,欧洲《中央银行》杂志刚刚把2013年的“年度央行”奖项颁给了中国央行,尽管这是一份迟来的荣耀,但对于过去一年因流动性管理而饱受国内置疑的中国央行,毫无疑问会带来不少宽慰。同属媒体的《中央银行》在每年颁出的这个奖项,并未被国内同行广泛报道,似乎有些名不见经传。这一次相关中文报道大多只有颁奖报告的引文部分,而没有探究更多的报告细节。

      据《路透社》报道,欧洲《中央银行》杂志刚刚把2013年的“年度央行”奖项颁给了中国央行,尽管这是一份迟来的荣耀,但对于过去一年因流动性管理而饱受国内置疑的中国央行,毫无疑问会带来不少宽慰。


     同属媒体的《中央银行》在每年颁出的这个奖项,并未被国内同行广泛报道,似乎有些名不见经传。这一次相关中文报道大多只有颁奖报告的引文部分,而没有探究更多的报告细节。


      英文获奖报告在叙述中国央行获奖缘由时,对中国央行对市场利率飙升作壁上观大加褒扬,称其遏制影子银行发展之用心良苦。而在国内,央行此举恰好遭致市场人士的广泛置疑。


因此梳理中国央行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这个故事,对更好理解中国央行未来的政策走向,却颇有裨益。


      遏制影子银行


      获奖报告的内文介绍称,许多中国的银行介入影子金融的交易活动,透过理财产品等筹措短期的高息资金,并将这些资金转贷给中小型企业和其他相关机构,其中许多是从事长期房地产开发和地方基础建设项目的企业。但这类交易的结果就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严重的期限错配。


      随后报告开始讲述获奖主角的“光荣岁月”:中国央行对此情况日益担忧,并在2013年上半年警告市场人士要改善资产和负债管理,而且让他们了解到,若融资市场出现动荡,他们可能会因此遭受市场的惩罚。


      尽管市场不以为意甚至置若罔闻,央行的警告却很快就一语成谶。6月中下旬,在缴税、外汇占款下降等多重因素下,银行间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


      报告指出,但央行坚不放水,一开始完全交由市场力量去运作,希望以此确保银行业者开始认识到激进的杠杆性经营行为隐含着巨大的风险。


      而另一作用则是通过此方法试图降低道德风险,加深“央行不准备在金融机构一有麻烦迹象、就提供流动性作为后盾”的信息。


      报告称,央行未加干预令资金紧绌,虽遭市场人士批评,但经验老道的观察家们则指出,尽管银行间利率波动加剧,但中国银行间系统的整体流动性其实仍很充沛。当时央行报告,五大国有银行平均准备金率为20%,中小金融机构则为16.5%。


      市场压力再度浮出台面


      报告提到,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分别于9月、12月再度出现。但情况再度显示,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十分充足完全可满足银行所需。至于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几家主要的资金拆出银行,选择只赚取0.72%的超额准备金利率,而拒绝以较高利率拆借给同业。


      报告还提到中国央行在12月,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银行体系投放的3,000亿元人民币。市场对央行12月向市场投放资金时的反应相对较慢,或是因为央行主要通过SLO操作,而非公开市场操作。SLO的优势是更针对特定目标,但透明度较低,使得市场很难完全消化央行的意图。


      报告指出,通过容许银行间利率去年飙升,显示央行已向银行释出警告,让其了解它们必须改掉激进和高风险的业务模式,更集中于降低杠杆水平和流动性管理。


      “央行对市场释出始终如一的信号,就是6月那种戏码不会是一次性的插曲。”《中国人民银行的崛起》(Rise of thePeople`s Bank of China)一书共同作者HuiFeng表示。“通过重申紧缩,央行打算警告银行,尽管政府希望拉抬增长率,但流动性前景还是非常吃紧。”


      此外,该杂志将奖项授与中国央行的理由还包括努力推进人民币在全球的使用、存款保险制度以及资本项目开等所取得的成就。


     《中央银行》杂志于1990年创刊。其每年会对全球范围内的中央银行在扶危经济局面、管理资产储备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出评审。这样的评审往往折射出一国经济的年度表现。(凤凰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