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9 作者: 人大重阳
不过,杭州峰会结束后,不少研究者的视线也迅速转移,缺乏对上述问题的系统回答。为此,人大重阳凭借多年来在G20研究上的积淀,组织课题组对杭州峰会的突出亮点,也对G20中国主席年的重要议题进行全面梳理、高度概括。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形成《全球治理新格局》研究报告。
本文刊于12月19日中国网。
12月22日,《全球治理新格局:2016年G20总结及2017年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将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举行。这是对本年度全球治理的最大事件——G20杭州峰会的一次学理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也是对未来G20与全球治理的展望。
随着杭州峰会的召开,G20已然从一个政治领域的术语变为街头巷尾的话题。不过,从专业角度看,G20杭州峰会以及整个2016中国主席年到底取得了什么成绩?哪些方面是亮点?又有哪些工作建议由德国作为主席国“接棒”?这对全球治理意味着什么?
不过,杭州峰会结束后,不少研究者的视线也迅速转移,缺乏对上述问题的系统回答。为此,人大重阳凭借多年来在G20研究上的积淀,组织课题组对杭州峰会的突出亮点,也对G20中国主席年的重要议题进行全面梳理、高度概括。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形成《全球治理新格局》研究报告。报告提炼了G20杭州峰会的四大要点、八大领域,总结出中国G20的20大亮点,提纲挈领地给读者以逻辑主线。在此基础上,报告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G20的主要成果,其中包含若干个“第一次”。
报告还对中国G20的成果有了“再发现”。杭州峰会结束后,研究界对峰会成果的解读主要还停留在列举阶段,认为在创新、贸易、投资、可持续发展、非洲工业化等若干领域取得成绩。然而,经过三个月对各类成果文件细致的梳理,本报告发现,不能单纯采取列举的方式,而是要看到各个领域成果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例如,创新是本届G20的中心议题,又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手段,与贸易投资相连,是非洲工业化的推手,还和解决就业问题密切相关。如此,G20到了中国主席年,第一次真正为全球发展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最后,报告还特别对2017年G20德国主席年提出了一整套政策建议,认为G20汉堡峰会应在创新、包容和可持续增长、经济与金融治理、税收监管、贸易治理、全球发展议程和非洲等重点领域落实好杭州峰会的成果,并继续向前迈进,把G20真正打造为不清谈、重行动的长效治理机制。
作为一份完整、系统、细致的研究报告,《全球治理新格局:2016年G20总结及2017年展望》将多国智库、学者的智慧集中起来,做到了学术性、专业性与深入浅出的有机结合。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是由一家中国智库的跨国团队完成,由一位供职于人大重阳的外籍研究员费伊楠(FerideInan)担纲主要执笔人。国际团队的搭建,跨文化的沟通,甚至编写期间各方意见的讨论乃至争论,都使这个报告更加多元和完整。《全球治理新格局》报告课题组本身就为中国新型智库的国际化进行了探索。
在2016年岁末,《全球治理新格局》的发布,将为中国步入“全球治理时代”提出一份详细的成果清单,也将为盘点2016年、展望2017年的G20与全球治理做出中国智库的贡献。(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