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央视新闻频道(CCTV-13)《环球视线》栏目3月8日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辉,与主持人就外交部记者会,改革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话题展开精彩问答。
点击查看视频
何岩柯:两会期间,环球视线将不定期的制作相关节目,带您一起走进两会,了解世界和两会之间的关联,我们一直在广泛地采访外国专家和民众,让他们对两会提问。在新时代下,国际社会如何与我们互动?他们在关切哪些话题?对中国有哪些期盼?又打算如何与中国共同发展?在今天的记者会上,王毅外长阐述了"一带一路"、"对外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角色"等,世界对此又有着怎样的认知呢?今天演播室请来了两位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先生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苏晓辉女士参与讨论。世界@中国,我们收集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对于中国两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且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都期待着具体的答案,首先请教一下王老师,为什么中国两会在国际引起这么高的关注度?
王文:今天上午一个美国的外交官过来找我,他问了一个问题让我非常惊讶,他说两会召开对中美关系有什么影响,对美国会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在过去没法想象的,因为美国作为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他才不管其他国家开什么会,但是现在中国在两会中释放的改革信息正在影响全世界,包括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他会考虑中国到底会推出什么样的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金融改革,以及两岸政策、外交走向等等,所以过去有老外说中国的两会好像没什么东西,我就说,你认为两会没什么东西,是因为你看不懂,但现在没有老外这么说了,因为知道中国在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世界。
何岩柯:全是干货,所以要好好的琢磨琢磨,想读懂中国就需要好好关注两会。我也注意到近年两会有一个特点就是,注册记者有3000人,其中有1000名记者是来自于港澳台地区或者外国,就在今天王毅外长的记者会上,有很多的外国记者用很流利的中文来问问题,而且他们的关注点相对以前的两会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苏晓辉:嗯,确实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说中文了,并且中文说的越来越流利越地道,我觉得这首先反映出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于中国更加关注,更加重视,我们知道,驻外记者的选派是要符合媒体的传播规律的,并不是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就能派到一个国家去,而一个国家如果对另外一个国家非常重视,他就会选派一个非常资深、懂得当地语言的记者,能够更好地把派驻国的情况报回本国,所以我们观察到近些年这些驻外记者的素质逐渐地提高,也反映出派驻国对中国非常重视,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很多记者的中文可能也是在中国学的,这就说明中国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很多记者在中国生活的期间逐渐学会了中文,爱吃中国菜,甚至有了中国的配偶,我们观察到,很多记者随着在中国工作时间的加长,对中国逐渐了解,他们眼中的中国也变得更加客观和均衡,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而此次大家问的问题也反映出一定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记者会问跟自己本国有关的问题,比如说这次日本共同社记者就问了中日关系的问题,但是也有很多记者关注中国的机遇,比如说哈萨克斯坦通讯社的记者问了一带一路的问题,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上非常重要的国家,而且中哈目前在一带一路的合作上也在继续推进,所以相关的问题应该反映出其他国家正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看待中国的外交。
何岩柯:我发现以前很多外国专家对于中国的问题分析起来很笼统,但是现在是问得越来越具体了,越来越到位了,说白了就是越发懂得中国了。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对于世界来说两会可能是学习中国发展经验的绝佳平台,所以他们究竟能从两会上学到什么?
王文:对于他们来讲,我发现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记者、官员,他们研读两会的信息,尤其是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比我们很多中国的专家还要认真,在他们看来是段段有深意、句句有内涵。比如:这些年我就遇到,比如非洲的外交官,他们说中国的两会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多的信息?那是因为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能够看到中国的过去,过去一年、过去五年的很多信息,能够评估现在,更能够预测未来。两会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要推出的政策方案,这一方面显示出中国的执行力,中国每一年有多少进步,完成了多少指标,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中国的透明度,在未来我们会推出什么样的政策,从而告诉全世界。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中国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就在于过去中国是一个"好学生",我们向世界学习,学习世界很多优点从而推进中国的发展。现在我们逐渐转型,成为世界很多国家的"好老师",向他们传授中国的发展经验,展现为什么中国在自己的国土面积里没有发动过战争,同样一批国民,同样一个党,在过去的三四十年完全不一样了。对世界来讲,需要去探索它、发现它、学习它。
何岩柯:所以说中国现在更加自信地站在世界舞台之上,世界也是前所未有的关注着中国。我们看到有网友质疑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会不会持续或者坚定下去,确实这种疑问也是伴随着现在世界上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现象,王老师怎么看?中国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开放?
王文:的确,这些年环顾全世界,美国在搞贸易保护主义,欧洲也在搞贸易保护主义,那么这时候世界当然会把目光凝聚在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认为中国会不会学欧洲和美国,但是不会。无论是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王毅外长今天的记者会,都明确地向世界释放出一个信息,就是中国会继续开放。而开放取决于我们过去的经验,因为过去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们发现越开放,中国越强大;越开放,我们得到的利益更多。所以从未来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中国还会继续开放下去,因为开放符合于我们的利益,符合于我们的偏好,更符合于我们对未来的畅想。
何岩柯:晓辉老师觉得开放给我们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苏晓辉: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的形象应该说是变得越来越好,开放是中国的一张名片,从国际社会上我们也读出了很多的信息,首先,应该说很多国家都希望大国发挥应有的担当,应有的作用,因为作为一个大国,不是说你人口够多,经济体够大就叫大国,而是你要提供公共产品,要为全球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当今世界,恐怕有一些大国的做法受到了一些质疑,而中国一直在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涉华的舆论也在变化,过去我在跟一些国外记者交往时,发现他们看新闻是关注国内的负面新闻,因为在他看来,这符合西方传播的规律。一旦是中国的负面消息就会有看点,吸引眼球,收视率就会高,所以他们就会挖这些新闻。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是中国的大政方针,中国的走向,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所以,这是中国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形象改善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何岩柯:很多人的评价说,中国现在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想刚才那位南非的网友的提问,她说美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了领导世界的角色,那接下来中国会不会扮演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
苏晓辉:美国在国际事务上渐渐发挥负面作用,包括气候变化这样事关人类整体发展的问题,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应该说是引发了很多国家的震动,而相比之下他们认为中国在推动经济的全球化,维护经济秩序,包括改善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在更多的担当,尽管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但比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有更多的责任感,所以中国的形象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深入人心。
何岩柯: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始终会开启开放的大门,而且门会开的越来越大,很多人说中国现在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刚才这几位网友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刚才王毅外长在记者会上也说,放眼全球,胸怀世界,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说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是中国想把我们的发展同世界一起来分享,实现共赢?
王文:过去这些年,中国的崛起在重新塑造着新的大国关系。过去的五百年左右,我们学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的,都会有一本必读的书目,就是保罗·肯尼迪写的《大国的兴衰》,这本书讲述了过去五百年崛起的大国,分别是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苏联,这九个大国的崛起伴随的是战争、血腥、殖民等各种各样的灾难,但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崛起,没有发动过任何一场战争,反而给全世界带去了和平。更重要的是在过去十年,连续的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三分之一左右的增长量,还有全世界70%的减贫是在中国发生的,所以我们给世界带去了发展的经验。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全世界新产生了100多个国家,但是这些国家都没有从下等的收入群体走到中上等的群体里面,也就是说,多数还是穷国,但是中国为这些欠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提供了发展经验,所以这个时候这些网友的提问,明显可以看到对中国有着巨大的期待,希望向中国学习,希望中国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
何岩柯:而且我觉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所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彰显出了我们中国的大国风范。说到在外交领域,我们一直建议,中国一直走自己的道路,我们既不输入外国的模式,我们也不输出中国的模式,我们也不会强加地让其他国家来复制中国的模式,这就说明我们不再强调一定要强加于人,我们更加强调平等和互利于人。
苏晓辉:我们可以从中方的表态中得到信息,就是走自己的路其实也是不容易的。我们都知道走自己的路说起来容易,但如果你走的是错误的路,那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最后是要撞南墙的,但是中国现在走的道路是正确的道路,而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正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成为其他国家羡慕的对象,甚至是学习的方向。而另外一方面,中国强调我们要构建的是新型的国际关系,而新型的关系相互尊重是要义。中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不会强加于人。同时在很多国际场合,中国也非常强调包容,强调文化和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何岩柯:其实我们收到的问题中,关于"一带一路"是最多最频繁的一个问题,提出" 一带一路"已将近有5年的时间了,王老师帮我们简单梳理一下,过去这5年"一带一路"倡议究竟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王文:过去的五年,我可能去了七八十个国家,因为调研、研究、追踪"一带一路",有很多非常感人的历史和故事,比如说:我去肯尼亚,去年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离最大的港口蒙巴萨是有470公里,中国人去年5月份帮肯尼亚修了一条铁路叫蒙内铁路,内罗毕的几个朋友说肯尼亚人第一次能够当天尝到新鲜的海鲜,470公里的铁路,是过去一百年中国人给肯尼亚修的第一条铁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一带一路"给每一个国家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利,给全世界修了那么多铁路、公路、网站、港口,还给全世界带去最重要的希望,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说,为什么中国三四十年前也是一个穷国,但是现在怎么会变那么富有呢?我们告诉他们,我们很勤奋,我们充分发挥了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致富先修路。所以中国推出"一带一路"给全世界带去了新的希望,新的机会。
何岩柯:我们注意到王毅外长在记者会上对"一带一路"的表述也是非常生动的,他说"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阳光倡议,"共商、共建、共享"是推进"一带一路"黄金法则,这六个字决定了"一带一路"合作有鲜明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普惠性,所以没有一家独大,没有暗箱操作,没有赢者通吃,只有合作共赢。
何岩柯:在今天的记者会上,王毅外长对很多的热点问题也都进行了回应,亮出了我们中国的主张,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之上,晓辉老师觉得中国的自信从何而来?
苏晓辉:确实自信应该说是今天外长记者会的一个关键词,我们看到刚才外长说中国崩溃论自己先崩溃了,这应该是今天的亮点之一。这样的表述说明的是中国的自信,而中国的自信我觉得是基于中国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外交不是一种应对式的外交,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被迫地应对,而是我们主动在改变世界,在塑造世界。中国以自己的方式塑造国际关系,与其他国家搭建友谊之桥,构建伙伴关系。而在一定的地区和国际的热点问题上,中国也从来不缺席,包括最近比较热的朝核问题、半岛问题,中国也在不断发出积极的声音,这也是一种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另外,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包括刚才我们谈到的"一带一路"的问题上,这是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产品的中国更有大国的气派、大国的担当。所以说中国的自信体现在中国外交的时时刻刻,而这种自信的背后还有对人民的关爱。外交为民,这次王毅外长的记者会,时刻体现出中国在未来作为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将有更大的担当。中国将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