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11日新产经网站。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9%,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主要指标好于预期。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刘英研究员向本刊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9%的增速,需求侧的三驾马车都步入了回升的轨道,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从去年前三季度的6.7%,到四季度的6.8%,再到上半年的6.9%,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增长三大突出特点。
“2017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到6.9%,是在金融业加强监管、同业积极去杠杆的背景下完成的,是在货币增速创下历史新低的背景下完成的,是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完成的。这三点背景凸显了取得这一成绩的难能可贵。”中研普华研究员胡坤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
胡坤认为,成绩的背后,是民间投资的拉动和实体经济的持续向好。
实体经济回暖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支持实体企业发展壮大,才能让GDP增长的更稳健。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工业是立国之本,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实体经济的活力在增强,效益也进一步好转。同时,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也都在回升,为上半年经济增速超预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货币增速放缓、金融加强监管,推进去杠杆以及房地产严厉调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相关数据表明,从税收增收的产业结构看,第二、第三产业税收增收贡献相当,分别为47.5%和52.3%,来自实体经济的税收增收贡献大幅提高。
当然,宋清辉认为,经济增长因素并非来自某一方面,上半年中国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依靠的是各行各业劳动者血汗拼搏,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例如思维创新、产业发展、政策支撑等一系列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今年以来,各地围绕提振实体经济出台了系列举措。随着中国经济“半年报”的出炉,种种迹象表明,实体经济是推动我国整体稳中向好的关键所在。
民间投资活力增强
与此同时,在投资业方面,也有明显回升。“
经济的回升给投资者带来了信心,尤其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民间投资,这些都拉动了民间投资强劲回升,在基础设施投资和民间投资带动下,投资这驾马车开始逐渐发力。”刘英向记者表示。
“从上半年的挖掘机指数来看,同比增长超过110%,显示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强劲,在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近9%的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也有所回升,实体经济活力逐步增强。”刘英表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投资保持较强增长态势将成为突出特点。
相关数据表明,民间投资方面,2017年上半年共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增速跑赢了6.9%的全国GDP增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活力明显增强,成为拉动这些地区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
“例如,GDP增速名列前茅的重庆,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19.20%,这一数据在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于榜首地位。民间投资增长快反映了当地企业家投资信心的增强,有利于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胡坤举例道。
经济脱虚向实
近年来,社会经济中越演越烈的“脱实向虚”现象,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胡坤告诉记者,当前中国经济“脱实向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连续几年保持高速增长,流动性不成问题,但实体经济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第二,金融资产增长很快,实体经济增长却比较慢,投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幅度下降,实体经济回报率有限。第三,资金在金融体系里空转,资金从银行到信托和其他金融机构再到实体经济,造成实体经济成本上升;还有部分资金流向了房地产等资产部门。
胡坤表示,“脱实向虚”的状况不利于实体经济成长,也背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这种现象必须改变。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虚拟经济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
“适度的虚拟经济可以促进融资,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如果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成为无根之木,容易过度膨胀、爆发危机,而一旦虚拟经济领域爆发危机,则会严重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胡坤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前不久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基本上都在强调经济要`脱虚向实’,这些举措无疑都将利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宋清辉表示,总体而言,在民间投资、实体经济投资方面,“脱虚向实”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投资实业的意愿有所提升,盈利状况也得到一定的改观。
可见,经济“脱虚回实”趋势显现,基础正得到进一步夯实。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脱实向虚”的问题,胡坤坦言,从实体方面来讲,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从金融方面来讲,就是要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的效率。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促进经济“脱虚向实”举措有包括降低实体经济税负、建立小微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房地产领域改革。
胡坤表示,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促使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巩固我国经济的真正根本,对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上半年中国经济呈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并取得更好结果奠定了扎实基础。刘英认为,经济运行整体上表现出供需两旺的态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效果明显。
“与过去相比,我国不再采取激进的刺激措施,而是重点从供给端找问题,解决突出矛盾和深层次结构问题。”刘英总结道,无论是从官方的统计数据,还是各种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例如挖掘机指数、制造业经理采购人指数,都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正在稳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正成为经济新常态,中国产业结构正向中高端升级,结构调整和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也越来越稳固,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必将行稳致远。(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