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和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公司技术总监刘朝辉联合发表了题为“PPP创新模式——PPP环保产业基金”的演讲。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郑挺颖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中,中央电视台卫生健康频道副主任甘露,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主任李剑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副主任于晓东,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世坚等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虹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郑挺颖主持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中进行点评
中央电视台卫生健康频道副主任甘露进行点评
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主任李剑秋进行点评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副主任于晓东进行点评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世坚从PPP模式的法律风险角度进行点评
2015年1月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新年第一期生态金融系列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虹和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公司技术总监刘朝辉联合发表了题为“PPP创新模式——PPP环保产业基金”的演讲。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郑挺颖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中,中央电视台卫生健康频道副主任甘露,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主任李剑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副主任于晓东,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世坚等参会。
蓝虹教授首先以目前中低收入环保项目无法获得社会资金支持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财政资金的限制性和金融资本的逐利性的论证,先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了PPP创新模式——PPP环保产业基金在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蓝虹教授结合本人实践,以自己设计的山东云蒙湖PPP项目为例,详细介绍该项目是如何通过养殖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与环保目标相结合,使原本不赢利的环保项目通过复合产业链的设计和产业链的延伸,转化为赢利项目,并将高、中、低收入项目打捆成项目包,通过项目设计、产业链的复合设计、资金机制设计、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等,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各产业链之间、融资建设与运营之间全生命周期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并突出强调契约精神必须贯穿PPP环保产业基金建立与运营的所有环节。
刘朝辉总监则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开发为案例,用视频资料、丰富的文本及详实的数据进一步向听众展示了PPP创新模式在国内成功操作的经验和成果。
现场听众对两位主讲人精彩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马中院长、甘露副主任,李剑秋主任,于晓东副主任,刘世坚律师等嘉宾对蓝虹教授和刘朝辉总监的演讲进行了简短的点评,并阐述了自己对PPP领域相关问题的看法。最后,蓝虹教授和刘朝辉总监分别针对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蓝虹教授的研究领域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产权分析,环境金融、环境政策与法规的经济学分析,曾担任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技术顾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行动组高级技术顾问。(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