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表示,本币国际化要求汇率波动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离岸快速发展,在岸管制改革滞后,会造成“在岸市场空心化”。在近日的长安讲坛第252期——《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上,管涛回顾了日元国际化的历程,并提出了中国应引以为戒和可借鉴的经验。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表示,本币国际化要求汇率波动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离岸快速发展,在岸管制改革滞后,会造成“在岸市场空心化”。
在近日的长安讲坛第252期——《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上,管涛回顾了日元国际化的历程,并提出了中国应引以为戒和可借鉴的经验。
日本1960年开启日元国际化进程,1964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73采用浮动汇率制;70年代末,大藏省(后改名为财务省)提出“正视日元国际化”,让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作用的方针,新《外汇法》随即在1980年颁布,日本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管涛表示,日本从经常项到资本项可兑换经历了16年。中国的经常项目可兑换始于1996年,资本项可兑换仍将是接下来的目标。
“货币政策信誉是本币国际化成功的关键。”管涛续说,上世纪80年代年代,美国试图通过《广场协议》同时压迫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日本经济之后出现停滞,德国则未出现停滞,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未能维持物价稳定。
1971年至1994年,德国月均通货膨胀率为2.8%,日本则达到4.9%;西德马克汇率波动率为6%,而日元波动率则高达18%。
管涛就此指出,最近一段时间增加人民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的举措固然着眼于减少套利活动,但人民币的波动程度也不能太高。
此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放任日元竞争性贬值,“没有承担地区性金融稳定的职责,更令东亚各国对日元失去信心,”管涛称。
“本土金融市场发展也是本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他说,日本私人储蓄的累积与本土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曾一度让“渡边太太”成为著名的国际市场投资主体。
1984年,日本提出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同时建立东京离岸市场。但在岸市场管制比较多的现实,也导致离岸的债券发行等金融活动远远超过在岸,回过头来助推了日本国内的资产泡沫膨胀。
管涛称,近一段时间中国也出现类似现象:在岸市场限制多,尤其是衍生品交易几乎被完全禁止,因此一些境内的金融机构“没什么事可干”,变成了“介绍生意到香港作”的机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岸市场空心化的局面。
因此,“本币国际化也是在倒闭国内改革”。他称,一方面要对外开放来促进国内改革;另一方面,在岸市场的改革“确实要调整加快,跟上开放步伐”。
管涛还提出,中国面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可借鉴日本采用过的“黑字环流”计划,即“资本项输出、贸易项回流”。手段之一是以人民币对外贷款来支持境外购买中国商品。借此也可以贯彻“企业走到哪,金融跟到哪”的目标。
(来源:财新网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