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日前举行的“第十八届(2014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中国证券报》社长兼总编辑林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祝献忠、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杨凯生等专家强调,互联网金融崛起不亚于工业革命,互联网金融正成为传统金融的颠覆者,金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迫在眉睫,互联网金融需要健康发展,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以及它的风险结构,亟待制定一个适合互联网发展而又能保证人们财产安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标准。
光明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李瑞英)
在中国人民大学日前举行的“第十八届(2014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中国证券报》社长兼总编辑林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祝献忠、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杨凯生等专家强调,互联网金融崛起不亚于工业革命,互联网金融正成为传统金融的颠覆者,金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迫在眉睫,互联网金融需要健康发展,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以及它的风险结构,亟待制定一个适合互联网发展而又能保证人们财产安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标准。
专家们说,回望神州,2013年最催人奋进的经济动力是金融体系对内、对外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从快速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到逐步深化人民币跨境结算与信贷;从启动自贸区内全方位金融试点,到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从股票发行制向注册制转变,到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金融体系在不断完善、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平滑风险能力弱、国际化程度低的缺陷,必须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推进金融体系“宽度”改革、通过开放和国际化推动金融体系“长度”改革,而互联网金融发展将会牵引金融体系的“深度”改革。专家们指出,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替代边界渐渐模糊的背景下,在未来的金融业态竞争与共存并立的趋势下,如何看待和应对互联网金融蓄势待发,如何培育和壮大资本市场发展新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吴晓求强调,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以及它的风险结构,亟待制定一个适合互联网发展而又能保证人们财产安全的监管标准。吴晓求指出,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替代边界渐渐模糊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介入使中国金融业态和结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发展将会牵引金融体系的“深度”改革。互联网与金融具有基因契合特点,互联网与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配置和竞价机制四种基本功能相耦合因而能大大优化这些功能,并且通过大数据积累和挖掘,化解信息不对称,弥合金融体系的缺损。但是,互联网金融有新的风险特点,且是衍生性的。对此,我们既规避不了它,又躲避不开它。互联网金融有一个道德底线、一个风险底线,就是保证所有人的财富安全。这就要求,尽快制定一个互联网金融监管标准。
林晨认为,互联网金融正成为传统金融的颠覆者。在市场的冲击和压力下,我们看到不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各个行业都在积极研究应对自我变革。可以预见,2014年随着政策和制度的演变,这些变革将继续深化。眼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推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兴起,这都将成为今后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更大挑战的重要因素。资本市场应该怎么顺应市场进行改革?已经说了很多,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更重要的是在风险防控机制、体制建设方面要进行更深入的改革。面对更广阔的市场,更少的行政约束和日益加强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金融机构更应归位尽责,防范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陈雨露指出,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非常重要。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的实践之一,如何通过有效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目前极富挑战性的重要课题。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发展紧密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是脱离实体经济独资起飞,金融监管必须在鼓励有效创新和防范过渡创新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必须关注金融发展一般规律和国家特定禀赋之间的良好结合。既要考虑到制度选择和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基本的规律,又要结合特定国家在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特质和制度框架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效率性和稳定性相互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才有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祝献忠强调,大数据时代的今天,金融行业变革日新月异,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也迅速崛起,其意义不亚于工业革命。我们如何将信息的基因与金融的管制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打造大众型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高附加值服务良好地统一在新型的一种金融的平台之上?如何提升资本市场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让实业嫁接上资本的翅膀,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证券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东刚指出,频频发力的互联网金融将机遇和挑战推到我们面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深化改革的蓝图和时间表,我国的改革呈现出明显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特征,这为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今天,我国金融改革已成为国内、国外所关注的重点之一,中国庞大的对外贸易,以及日益扩大并不断加深的对外交流和交往,决定着金融市场的每一个开放步伐、每一次改革进程,乃至改革的突破口等,都值得密切跟踪和深入研究。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体,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互联网与金融改革的研究,尤其着力于有关理论创新,是摆在每一个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光荣使命。发挥高校的智慧、才智、优势和力量,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特别是金融理论新的创新和发展,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