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113亿!双十一“指尖狂欢”刷新全球移动支付纪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113亿!双十一“指尖狂欢”刷新全球移动支付纪录

发布时间:2013-11-18 作者:  

 

  今年双十一”活动开始前,网友“薇薇”将早已看中的一款品牌女装加入购物车,然后捧起手机打开支付页面,窝在沙发中等待11月11日0点“5折秒杀”活动。“薇薇”反思了去年“双十一”端坐电脑前不停刷页面仍因网络堵塞无法支付的悲剧,改换手机支付。不出所料,她支付成功了,顺利抢到了折扣。

 

  事实上,这个“双十一”,像“薇薇”这样选择用手机秒杀的 网购族并不在少数,支付宝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有近1/3的交易是通过手机完成支付的,总支付额突破113亿,这是目前全球移动支付的最高纪录。

 

  艾瑞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965.1亿元,环比增长152.6%。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处于推广初期,预计未来1-2年将迎来爆发期。

 

  行业爆发性增长阶段,从来不乏掘金者。移动支付这片蓝海吸引了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众多巨头,一场以用户的钱包为战略目标的鏖战正在打响。

 

  每3笔网购中有一笔来自移动支付

 

  杭州天配数码科技公司主营各大品牌手机批发零售,老板朱红波说,今年“双十一”活动通过手机支付的占比在25%左右,而去年同期也就10%。支撑移动支付增长的是,移动端浏览量的数倍爆发。

 

  来自支付宝的数据显示,在“双十一”刚开始的1个多小时里,有超过1400万用户通过手机完成购买,成交额突破10亿元,通过支付宝手机支付的笔数接近30%,最高的比例甚至达到了36.1%。全天下来,支付宝实现手机支付4518万笔,占支付宝总体交易笔数的24.03%,手机支付额突破113亿,占支付宝总体交易额的32%。据称,这是目前全球移动支付的最高纪录。

 

  不仅天猫商城,“双十一”当天腾讯旗下的易迅电商在仅开通了北上广深等几个核心城市的微信卖场,成交额就占易迅全站总量的13%。而来自京东商城的数据显示,移动端引入订单数量是去年“双十一”的6.4倍;苏宁易购的客户端销售则同比增长了10倍。

 

  朱红波说,现在的网购一族很多喜欢先在网页上浏览、选中商品,收藏以后,在促销、特惠活动时通过移动端下单支付。他相信,4G移动通信网络普及后,网购体验也会提升,移动支付的形式会更多样化和便利。

 

  说今年是移动支付元年一点也不为过。微信、微博相继开通支付功能,手机银行的支付客户端功能不断扩展,手机NFC近场支付蜂拥而出,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增幅超出市场想象。艾瑞网统计显示,伴随着个人用户端移动互联网支付习惯的养成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支付领域的产品创新和业务的拓展,移动支付规模翻倍。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965.1亿元,环比增长152.6%。支付宝日常支付约有1/3的笔数来自手机,相比去年的增长在800%以上。

 

  巨头博弈移动支付市场

 

  借“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的东风,腾讯公司悄悄地将旗下电商易迅网嫁接上了微信平台。试点的北上广深微信用户在查看微信上“我的银行卡”界面时,将会发现新增了一个“双十一精品,便宜还免邮”的选项,点击后即可进入易迅双十一微信卖场。

 

 虽然整个微信卖场的商品种类不多,其移动电商的新特点和新玩法却给易迅电商贡献了13%的下单量。比如,微信卖场没有采用传统电商的商品详情展示、搜索等功能,而是主打“闪购”模式,遴选出一年中卖得最好的标准类商品,不需要太多的参考配置、参数等,可以直接下单。同时,易迅为微信卖场打造专属购物流程,用户点击商品后直接可以进行订单确认,省去了加入购物车这一步骤,而后可以直接通过绑定的银行卡进行微信支付。

 

  微信和淘宝的暗战硝烟刚起。一个简单的算术题是:用户的时间和金钱有限。投入到微信上的多了,在淘宝上的自然少。微信在社交、生活和工作方面具有更强的黏性,让其在移动支付上处于更有利地位。感受到威胁的马云因此喊出“杀到企鹅家”的口号。

 

  电信运营商和银行是移动支付的另外两大推动力量。早几年,浦发银行就联手中国移动推出NFC近场支付,将银行卡信息写入SIM卡,实现无需输入密码的小额支付。本月初,两者合作 推出了升级版的NFC手机钱包,可在全国各类消费场所120余万台标有银联“QuickPass闪付”标示的POS机具上使用。招行则与OPPO手机合作,通过内置安全芯片的方式,将招行卡加载其上,用户开卡后即可通过招行的手机钱包实现NFC支付。中信银行推出的“异度支付”产品,包含了二维码支付、NFC支付等产品,通过扫描理财产品旁边的二维码就可以下单购买,餐厅吃完饭扫描账单上的二维码也能买单。

 

  银行基础地位未动摇

 

  尽管当下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从全球的角度看,移动支付得到广泛应用的国家仍然属于少数。肯尼亚、日本、韩国是发展移动支付的典型代表。如肯尼亚,目前有2300万的人经常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占全国成年人的74%。也就说,约四分之三的肯尼亚成年人使用移动支付。

 

  但在高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却十分缓慢。研究机构Juniper的数据显示,2012年,仅2%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会使用NFC移动支付途径购买商品。

 

  而美国苹果公司,也一直未在风靡全球的iPhone手机中内置NFC芯片。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美国有着十分成熟的银行体系,信用卡拥有率也非常高,因此美国人使用信用卡已经可以便捷实现支付结算的需求,再加上购物途径的多样化,使得其对移动支付的需求没有明显的用户驱动。

 

  董希淼说,在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也涉及了多方面利益的博弈和平衡。因此,在讨论移动支付发展的时候,不要动不动就认为移动支付将取代一切、一统天下。那种认为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银行卡、信用卡将将不复存在的观点,显然过于理想化。移动支付只是支付结算的方式之一,但不可能是唯一方式。

 

  一家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表示,无论移动支付如何发展,银行的基础地位仍然会屹立不倒,毕竟储蓄账户仍在银行,移动支付的爆发也是银行寻找新业务增长点的过程。(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