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1 作者: 杨婷婷
对话人大名教授系列讲座5月22日晚继续开讲,本期邀请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青建。她从围绕非洲的发展模式讲起,通过讲述不少亲历的非洲发展故事,带我们了解到非洲的域情和非洲各国的国情。她指出中非合作发展经验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实施发挥了先导作用。
编者按:对话人大名教授系列讲座5月22日晚继续开讲,本期邀请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青建。她从围绕非洲的发展模式讲起,通过讲述不少亲历的非洲发展故事,带我们了解到非洲的域情和非洲各国的国情。她指出中非合作发展经验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实施发挥了先导作用。本文由讲座速录整理而成,已由作者本人审阅,人大重阳官网与微信公众号(ID:rdcy2013)本期独家推出,以飨读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青建
刘青建: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中非合作发展:非洲发展的选择与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导作用。
在这个标题下,我想讲我的一个观点:合作发展既是当前非洲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一种较优甚至是最优的选择。这一观点是基于我这么多年对非洲发展模式选择的考察,对当前非洲发展内外条件,以及中非合作发展的成效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同时,我也认为,中非合作发展近20年的经验也对中国“一带一路”在全球实施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独立后非洲发展模式的选择历程
1.国家层面的选择
这是基于对历史的考察,对独立后非洲发展模式选择的考察。我从两个层面上进行考察:一是国家的层面,二是非洲区域的层面。在国家层面上,我们看到非洲独立以后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发展。
非洲国家在谋求发展的历程中,它们采取了现有的或者既有的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比如有发达国家的,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等等。这些发达国家不断地推动非洲国家去按照他们的模式去发展经济。但是很不幸,这些模式没有一个成功的。比如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等。拉美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非洲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模式。此后也有国家实施过苏联模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东亚模式,到21世纪有中国模式、印度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苏联模式等这样一些模式,在非洲的实践也没有成功。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非洲的国情与这些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讲中国模式成功了,也只是初步的成功。非洲也不能效仿我们的模式发展,印度模式也一样。
2.区域层面上的选择
在区域层面上,从非洲统一组织到现在的非盟,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宣言、纲领、计划、方案。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都有不同的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也没有成功。《拉各斯行动计划》可以说是非洲国家第一个关于经济发展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太高大上了,跟非洲的实际相脱离,结果还没有怎么实施就结束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是本世纪初出台的,非盟建立了一系列运行机制,但它的具体实施被2015年出台的《2063年议程》取代了。《2063年议程》非常宏大、美好,给我们展示了到2063年非洲的愿景目标和宏伟蓝图,但是就具体到非洲国家怎么样去实施,采取什么措施,还没有看到具体计划。
非洲《2063议程》的实施离不开国际合作,非洲的国际合作不仅仅是要发展合作。发展合作的概念来源于发展援助。发展援助一词隐含着一个施舍者和被施者的关系。后来为了表达二者平等的关系,我们把发展援助叫做发展合作。我所讲的合作发展是在和非洲平等关系的基础上,不光是借助援助,而是相互选择合作的领域、目标、项目等等。
非洲合作发展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
接下来我讲讲非洲发展的非洲合作发展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
1.非洲发展的内部条件
非洲的国际合作必须从非洲区域的域情和非洲各国的国情出发来选择合作的对象和合作的目标。我们从两个层面来讲非洲发展的基本情势:一个是非洲区域层面,另一个是非洲国家层面。
从域情来看,非洲有着广袤的土地资源,充足而年轻的人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其它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发展来讲非常好。非洲有3020万平方公里,中国、美国和欧洲加起来约等于非洲的区域面积。
举个苏丹的例子。苏丹可耕土地13亿亩,仅开发了15%。草场约28亿亩,水配额使用10%,粮食自给率50%。这么好的农耕条件,居然不能保证全体人民的吃粮问题。实际上苏丹青白尼罗河两岸是“努比亚粮仓”。努比亚有非常好的条件,具备农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13亿人能养活自己。然而,非洲11.37亿人在比我们大三倍的土地上,还不能养活自己。非洲人力资源非常丰富,20岁以下的人口占到非洲人口的50%,30岁以下的人口占到非洲人口的70%。非洲年轻,充满希望。
非洲的各种资源很丰富,所有的稀有金属都有。它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也很丰富。这是我去过的两个地方,一个是维多利亚大瀑布,另外一个是赞比西河,非常美。从旅游文化资源、艺术品来看,也是很丰富的。
非洲54个国家,有大国、有小国。大国我去过尼日利亚、南非,小国我去过马拉维、乌干达。非洲各国大小不一样,资源也不一样,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也有。非洲大多数国家没有石油,大约有20多个非洲国家有石油,但是它们的石油产量和储存量也不一样。如果从各个国家来看,实际上它的发展条件不是很好。
2.非洲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来看合作的平台。中非合作发展促进了各国与非洲合作关系的发展,建立了多个平台。中非合作论坛是2000年建立的。在这之前,只有发达国家的几个平台:法非领导人峰会,1973年建立;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1993年建立;美国-非洲21世纪伙伴关系部长级会议,1999年召开。2000年,欧盟与非洲也建立了峰会机制。但是发达国家与非洲国家合作的成效非常有限。
2006年中国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后,发展中大国也纷纷跟非洲国家建立峰会合作机制,如韩国、南美、印度、土耳其、伊朗都建立了这样的峰会。这跟中非合作论坛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和影响力是分不开的。
比如,欧非峰会2000年建立的,按照当时峰会约定,2003年开第二届,2006年应该是第三届,可是从2000年到2006年都没有开,为什么?就是因为津巴布韦问题。英国提出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刚离职的)如果参加,布莱尔就说他不参加。非洲的总统们说,穆加贝不参加我们都不参加。到2006年中非峰会,欧洲站不住了。他们没有想到这6年中国在非洲产生了这么大的国际影响力。他们在2007年慌慌忙忙开了一个峰会,尽管英国首相仍说不参加。由此可以看到中非合作论坛对全世界影响力。
除了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以外,这些合作机制的建立,也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几种趋势是密切相关的。这些发展趋势为非洲国家当前和未来选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全球化的深入,合作发展正在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常态,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非洲对合作发展选择。
第二,国际政治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第三,全球问题推动了全球治理。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的问题。全球问题就必须全球合作,加强全球治理。
第四,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促进了南南合作发展。一些发展中大国纷纷起来跟非洲建立合作机制,这有利于非洲合作发展有多样化的选择。
21世纪以来中非合作发展的成效
在发展合作上,特别是中国与一些非洲国家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合作双赢,为全非各个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示范效应,也为世界各大国跟非洲的合作提供的一些具有正面的、正能量的示范性效应。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讲。
1、中国政府引领中非合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非合作,全面动员各级政府和民众参与对非合作,成效斐然。本世纪中国出台了两个对非政策文件,制订了中国对非洲的总体战略、政策。从贸易角度来看,贸易额在逐年上升。2001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后,中非贸易额超过100亿。到今天17年,以每年100个亿的增长在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培养、科技服务、工业园区建立、农业合作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中国的担当。
2、构建了合作平台,制订了合作计划,提供公共产品。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大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三年一次的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上,我们出台合作的后续行动计划不是纸上的东西,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并在下一届论坛上检验。这一届一届的论坛,每一次对前一个计划考核时,都是超额完成。在这个框架下,我们怎么落实后期行动呢?我们还有各种论坛,经济部长论坛、教育部长轮班、企业家论坛、智库论坛、青年论坛等等一系列合作框架。
3、中非合作论坛的安哥拉模式。这是中非合作论坛和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与安哥拉的经济合作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2年到2007年,这个时候被称为叫“石油换贷款”。2008年到今年,中安合作发展走向了常规的经济贸易合作。
安哥拉模式的成功在于在安哥拉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伸出了援手。安哥拉从独立到20世纪末穷得叮当响,因为打仗。安哥拉的战争实际上是美苏代理人的战争,打来打去,最后把这个国家打得一穷二白。这个仗后来一直打到2000年、2001年。后来他们开始和解,共同建设这个国家。建设这个国家面临很大的问题,资金从哪里来?欧盟、美国提供贷款,但附加人权、民主等条件。只有中国不附加这些条件。安哥拉地底下有石油,但他们缺钱、缺技术人员,缺开采机器。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出台了一个“石油换贷款”的方案。以此开始,它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能源多样化战略需求,满足了安哥拉国家重建与独立自主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样,我们得到了石油,安哥拉得到了发展的第一桶金。
右上图是安哥拉的旧城,右下图是穷苦老百姓住的房子。中间是安哥拉的新城。十年之内,我们帮助安哥拉把首都罗安达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是他们还保留这一块旧城,就是让大家有一个对比。
虽然安哥拉发展以后,选择多个合作伙伴,没有只选择中国,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抱怨和非议。作为一个国家,它可以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样能成为它最好的伙伴。
4、中非农业合作的成效。农业合作在非洲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我举个马拉维的例子。这也是我去年访问的一个国家。马拉维在2007年才跟中国建交,此前它与台湾“建交”。新总统就任以后,要跟中国建交。马拉维政府提出了要求,要让我们保障帮它建四大工程:马拉维的宾古体育场、国际会议中心、议会大厦和马拉维科技大学。我们按期建成了。
左上图就是我们建的宾古体育场,很震撼,能容纳4万人。左中图为会议中心。右中图的茅草房不能防雨,好一点的用的瓦。后来政府启动了一个工程,就是把洋铁皮发给每个住户盖在房子(如图右下方)上,解决了他们雨季漏雨的问题。
大家看这些图,你们想到是到了非洲吗?其实这也是马拉维。马拉维湖占了全国土地面积的1/3。我在马拉维考察了中国的湖北棉业公司在这里建的农业示范中心。我去的时候是当地的旱季,外面是一片荒凉,黄土一片,没有一点绿意。但在示范中心是一片绿意盎然,这里种植棉花自然环境很好。种棉花给马拉维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好的收入,而且使这个国家的棉花实现大量出口。玉米、水稻、绿豆等都生长得很好,也就是说在非洲南部这个地方,解决了水的问题,它无论是雨季还是旱季,都是可以生产吃不完的粮食的。示范中心的技术员跑到马拉维各个地方给他们做示范,帮助他们玉米增产。现在袁隆平水稻已经在非洲落户了。
以上四个方面告诉我们,中国和非洲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让非洲人感到,让非洲人看到我们是怎么真诚的对待他们的。
中非合作发展的示范效应
从这些合作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中国政府的示范效就是真诚与作为。
1、与非洲合作是我们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战略,有政策,还有实施的具体机制和行动计划,这在其它国家是不成立的。
2、我们平等相待,真诚合作,不强加、不附带条件,这是非洲国家非常欢迎的。
3、我们动员各级政府、机构、全国老百姓,我们在非洲不同国家不同省、市、县的企业,我们很多省市对口某一个非洲国家。
安哥拉在停止内战以后有发展规划,然而很多非洲国家没有发展规划。对非洲各国政府来讲,一定要明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发展战略,并且要细致谋划跟谁合作才会有收益,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来精心选择合作伙伴。
我们要本着“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原则。最近几年,有非洲国家拿出一个厚厚的计划,很宏大,但没有办法合作。我们是合作,不能让我们来完成所有计划,我们只是帮助、协助完成。这是最新的非洲国家的情况。
示范效应还可以从中国和非洲两方来思考。
1、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农业发展成就,为非洲的农业发展问题和减贫增加了信心。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减贫问题得到世界的肯定。根据2017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全球一共有47个最不发达国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就占到31个。中国能够在比他们小得多的土地上解决吃饭问题,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2、中国为非洲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合作项目提供了基础。我们一直在帮助非洲国家认识到他们的发展靠什么。
3、为非洲国家找回了实现发展的自尊和自信心,证明非洲是有能力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的。丹比萨·莫约写过一本书《援助的死亡》。该书指出,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发达国家给予非洲的援助达1万亿美元,但是它没有解决非洲的发展问题。它造成了非洲国家,特别是援助得到越多的国家对援助国的依赖变大。我们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是只给钱,我们是帮助。为什么我讲合作发展,而不是发展合作。发展合作跟援助是紧密相连的,合作发展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协作,在非洲本国的主导下实现发展。
4、中非合作互利共赢,不只是我们帮助了非洲,而且非洲也帮助了我们。我们大型的企业走出去,就是为了转移富余产能,获得更大发展。走向非洲实际上帮助了这些企业。也增强了我们企业的国际视野。这是我讲的互有需要、互有优势、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当今与未来:对“一带一路”的先导作用
中非合作论坛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我们有了三部委的愿景和行动计划,成立了工作小组,有了一个三年规划。2017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中非合作实际上是在这个目标下的一个对非的合作方案。可以说,“一带一路”把中国和非洲合作的这十几年预热推向了南亚、西亚、北非,乃至全球。
“一带一路”跟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路径不一样:“一带一路”是习近平先提出来的,中非合作论坛是非洲人先提出来的。“一带一路”在2013年以后一直在推进,得到沿线国家的认同,后来联合一百多个国家和组织召开了高峰会议。这个过程是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
重视与合作对象的发展战略对接。比如,安哥拉模式,实际上我们跟安哥拉的发展对接了,对苏丹、对马拉维,我们都跟它们的国家发展计划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我们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土耳其、蒙古、越南、印尼等都进行了这样的对接。我们还同老挝、柬埔寨、缅甸等40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同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出了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合作倡议。
“一带一路”提出五通。五通在非洲已经践行了十多年。政策沟通,频繁的高层互访,还有合作论坛;设施联通,中国在非洲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畅通,快速增长;资金融通,我们给非洲提供了优惠的贷款、大量的投资;民心相通,孔子学院、民间文化节、为非洲讲英语国家的中小学老师进行培训等等。在民心沟通上,我们在中非合作上做了很多的事,有很多的故事。
最后,我的结论是:中非合作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不仅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实施发挥了先导作用,而且也为中非发展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对接提供了先期经验。
中非合作发展的成效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必将助推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的顺利对接,实现中非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必将推动中国与亚非拉地区的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深入发展。(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