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9 作者: 周洛华
我们过去讲到货币,讲到金融,会讲估值模型,交易策略,经济理论,宏观理论,货币政策,但是从来没有从人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酸甜苦辣出发去讲货币。毕竟是人在使用货币,我们为什么不从人的角度讲货币?所以根本上来说,这本书是从人的喜怒哀乐来讲货币的。中国古人有句话叫“道不远人”,这句话始终是启发我写这本书的原因。
编者按:《货币起源》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4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举行。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发表引导致辞,人大重阳副院长周洛华发表主题演讲,中国铝业财务总监王军、国家自然资源部用途管制司副司长赵毓芳先后参与点评,本次会议由人大重阳副院长董希淼主持。本文由速录整理而成。
王文:《货币起源》是一本富有雄心的创新之作
《货币起源》一书是一本跨众学科的大胆之作,周洛华博士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巧用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物理学、伦理学等各个学科的框架与知识,重新诠释金融学里面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货币的起源,字里行间体现了洛华博士的自信与骄傲,他毫不掩饰对维特根斯坦的喜爱与崇拜,也丝毫不忌讳对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揭批与不屑,更是狂狷到对整个金融学界固步自封,狭隘主义的否定与批判,纵观中国研究界能有这份自信的学者并不多。
第二,这是一本富有雄心的创新之作,书中没有受制于经典政治经济学中对货币交换起源说的长期固有认识,而是从人类史前史的渊源出发,从灵长类动物的性需求与繁衍的起源开始,从根子里面否定了亚当·斯密的学说,更难能可贵的是洛华博士提出货币是道德的补丁,没有货币道德体系就难以维持,在全球化的新时代,洛华博士呼吁货币的道德价值与使命,以推动人的进步,类似的人文情怀使该书已远远超过金融学的范畴,让大家看到作者的道德之光。
第三,这是一本满怀才情的智慧之作,源于自信与雄心,洛华博士的书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快感,书中许多处都会让人莞尔一笑,有时也会拍案叫绝,比如他讲到黑猩猩与货币的逻辑,又从女性伴侣选择与进化之间的联系讲到与货币的关系,还说到货币是一种荷尔蒙,激励着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前行,只有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所以,我要真诚地对洛华博士表示致敬,尽管我相信,在这个浮躁的研究界未必所有人都能充分发现这本书的重要价值,但是在我眼里,这本货币的起源折射了中国新一代学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代表学者对知识创新、思想进取的不懈努力与超凡实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金融学这门基本完全复制于西方的学科的一种大胆超越与无限的创新,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呼吁在中国有更多的周洛华版的中国学者出现。谢谢大家!
周洛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资产价值
我们过去讲到货币,讲到金融,会讲估值模型,交易策略,经济理论,宏观理论,货币政策,但是从来没有从人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酸甜苦辣出发去讲货币。毕竟是人在使用货币,我们为什么不从人的角度讲货币?所以根本上来说,这本书是从人的喜怒哀乐来讲货币的。中国古人有句话叫“道不远人”,这句话始终是启发我写这本书的原因。
我最先想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是在18年前的2001年,那时我还在达特茅斯学院做访问学者,但是我自己经常跑到人类学系去闲逛。人类学系那天晚上有个演讲,主讲人在介绍他在耶路撒冷地区的考古挖掘,他随口说了一句“凡是在我挖掘遗址当中,只要挖到贝壳币的地方,就一定也挖到老年人和病人的骨骸,凡是没有挖到贝壳币的地方也一定没有老年人和病人的骨骸。”他作为人类学家并没有解释其中的原因,只是汇报了有这么一个发现。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搞金融学、货币史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研究过这么古老的事情,这个现象和出现中央银行之间隔了4万年时间,中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是激励我写这本书最初的由头。
经济学说人还不够理性,他们从模型出发说人不够理性。我们这次应该从人出发,去质疑他们的模型是不是足够人性,这是我写这本书自始至终贯穿着对经济学模型的质疑。
我曾做过一个研究课题,讲按揭贷款最优利率模型。最后得出模型的结论是,二套房的首付应该降低,二套房的利率应该降低,而首套房的首付应该提高。这样做出来的结论完全违背初衷,因为政策意图是一套房首付要降低。回头去想,你说是模型重要还是人性重要,我认为当然是人性重要。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资产价格的变动,而不是模型的变化,参数的变化来决定了资产价格的变化。因为资产一旦脱离了人类社会,脱离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这个资产一点价值都没有。
今天我不会把书整个内容讲一遍,希望大家有空自己看看这本书。下面讲两个关于罗马的小故事。
一是凯撒的银币。本来罗马银币含银量是98%,凯撒大帝准备远征高卢的时候,帝国还没有在罗马尼亚境内找到那个著名的银矿,整个银币的供应是跟不上的。但他又铁了心去打高卢,怎么办?他下令将银币的含银量由98%降到36%,还用公告的形式告诉了老百姓。出人意料的是,按我们经济学惯常的讲法,一个国家含银量下降如此之多,肯定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但罗马城的物价反而是下跌的,这点很奇怪。那只有一个解释,人民愿意持有一个节节胜利的帝国发行的货币,这个帝国给他带来安全、荣誉、自豪,人民愿意为这样的帝国承担暂时的困难。
还有一个是罗马帝国衰亡史里记载的真实的故事,汉尼拔占领了一个离罗马很近的小镇并在那里宿营。第二天当地居民按原计划在占领军的眼皮子底下拍卖一个农庄,结果一路喊出天价。汉尼拔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内心是动摇的,人民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罗马的信心,你说这块土地的价值是土地本身决定的还是人对这个国家的忠诚决定的?决定资产价值的是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这个土地本身的价值。
周洛华:秦始皇是世界上最早实现铜本位的皇帝
我认为“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这句话是史实,“以弱天下之民”这句话不是史实,是史学家的主观判断。我认为十二铜人的铸造是为了让大家放心,朝廷有足够铜的储备,同时为了防止民间私铸货币,所以秦始皇才把这些铜都收起来,放到首都咸阳。秦始皇实际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了铜本位的皇帝。在这一点上,秦始皇的贡献和牛顿是一样的,牛顿规定了英镑里的含金量,秦始皇规定了他的货币“秦半两”的含铜量,应该是一个立方寸的黄铜能够铸造六枚“秦半两”。
我为什么反对“以弱天下之民”的判断呢?史学家认为它是防止这些金属在老百姓手里变成武器,就会使得老百姓造反。我认为这不对,如果是这样,应该把这个武器都埋起来,很少有哪个帝国主动把自己的武器放在帝国显要的位置,告诉别人我这里有武器库,有军工厂,这是不会的。
在这十二铜人正反面都有铭文,有铭文的为器,没有铭文的为物,物是可以毁的,器是不能毁的。另外一个史实很重要,秦始皇说的铸秦半两叫即山铸钱,意思是命令各郡各道就近开采铜矿出来去铸钱。秦始皇用这种方式来告诉天下的老百姓,我不会铸大量的钱来购买你手里的东西,这样老百姓可以放心了,这个国家不会滥发货币。
周洛华:“三国演义”是真正的货币战争
“三国演义”是真正的货币战争。最先别灭掉的是蜀国,蜀国货币的贬值是最厉害的,本来当它值五文,诸葛亮把汉五铢毁掉重新铸,本来值五文的五铢钱在诸葛亮手中一下子值五百文。蜀汉老百姓一定是过得非常非常艰苦的,因为这个政权动不动就重货币,要么含铜量缩小,要么面值增加。东吴也干过类似的事儿,但没有它贬值得那么厉害,所以东吴第二个被灭掉。曹操赤壁兵败之后有个很了不起的决定,始终不不抛弃“汉五铢”铜钱。所以,整个曹魏地区的物价是很稳定的,物价长期稳定,这个国家总是很强的。最大的仁义道德是保持物价稳定。
最重要的一条,我自己写的后半本的时候突然明白了金本位和银本位是怎么回事,原来黄金和白银都是毫无价值的,一点用处都没有,黄金真正的作用实际是制度的审计师的作用。如果火星人看地球一定认为我们疯了,我们把黄金从一个地方好不容易挖出来,再运到另一个地方埋进去,还派人专门看守。
周洛华: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意味着贫富差距开始拉大
在某种意义来看,发行一种货币和推行一种道德实际是一回事情。只要大家相信并接受了我的价值观,我的道德标准,他们就一定会接受和使用我发行的货币,只要你们都使用我发行的货币,我就能够对你们征铸币税。
一个成年人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最后攒下来花花绿绿的一叠纸还可以安心退休,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国家会捍卫我的尊严,会保障我的退休收入。换句话说,这个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
关于通货膨胀的问题,北京大学人类学系的一个老师做的田野调查给了我启发,他派了很多学生去自由市场、农贸市场做实验。一组学生拿着一张崭新的钞票去买茄子,发现老板给他的茄子重量还多了一些。另外一组学生用一张破破烂烂的钞票买茄子时却普遍出现短斤缺两的情况。这说明,当一个社会的货币开始贬值,开始通货膨胀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相互提防,相互背叛,短斤缺两,普通缺乏诚信。这个时候,贫富差距就开始拉大,人和人之间就会嫉妒、背叛,不信任,不合作。
大家一直在说中国经济发展得那么好,为什么中国足球越来越差。以前毛主席的时代,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中国足球队打韩国队3:0以下都属于没有打好,打日本队5:0以下肯定上的是替补。我在想,是不是由于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得太好了,导致通货膨胀起来了,贫富差距拉大了,人与人之间很难形成一种紧密的团队合作关系。
由于时间有限不能跟大家分享更多故事,最后还是要告诉大家,这是一本好书,推荐大家阅读!
王军:到底什么样的货币才能支撑人类价值?
洛华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读书笔记,我觉得特别荣幸,我脑海里一直记得上世纪梁漱溟先生父亲走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会好吗?”今天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看这本书呢?我同样认为,《货币起源》将是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刚才洛华讲了那么多的故事,其实想说什么东西呢?在人类进化的知识框架体系里,他找到并构建出了货币与道德的关系,非常了不起,这是一种伟大的创新。
到底货币是想解决什么?未来的货币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问一句我是谁,未来会是什么,未来的经济社会也会问,到底什么样的货币才能支撑人类的价值?我们探讨的时候有这样几个维度。
第一,货币应该具备足够的量来衡量你创造的财富。第二,本质上来说,货币应该能促进社会公平和效率。第三,金本位之后谁还具有货币属性。总有一天,地球上的黄金的储量不足以衡量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今天又创造了比特币来衡量财富。但在我看来,比特币是恶币,因为它消耗着我们无限的能量,当你的财富完了以后它自身什么也没有。它本身想用技术来替代,结果因为技术的稀缺性,创造一个挖比特币的机器来耗能。所以,我认为区块链的模式解决不了人类未来世界稀缺性的货币问题。
赵毓芳:借助货币研究,构建更美好的人类文明
我想用“三个最”做我的感言。第一,最真实的学者。这是一本好书,也是一本本真的书。第二,最骄傲的是,他能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这本书首先讲货币是个道德的补丁,人民的愿望就是持有一个节节胜利的帝国的货币,讲到恺撒如何把银的含金量降下来的;讲到秦始皇的时候,建立政权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它的百姓能够相信并使用你发行的货币,这也是道德的信任。他在讲到三国演义时,提出最大的仁义道德是保持物价的稳定,而不要用货币的贬值来打破你所心中的价值观和道德。后来讲到林则徐的感慨是,货币主权、发行权其实比贸易逆差更为重要,所有的脉络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第三,我最期待的,是能够借助货币的研究,去发挥价值的支撑,去构建我们更美好的人类生态文明。
洛华说,人天然都会向往一个更高的文明。当今社会最高的追逐价值就是生态文明。总书记讲“山、水、林、田、湖、草”是个生命共同体,而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天蓝水绿,还是每个人的获得感。我非常期待在座的专家和学者是不是能够研究一下价值产品的形态,价值产品的实践,怎么样能够让我们能够赋予它新的价值,然后用我们的货币政策,货币工具去实现和支撑这种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创造反过来又为我们人类提供更美好的生活。
互动环节
提问:军事和科技形成的权势是不是货币的信心?
周洛华:发行一种货币实际是确立一种道德,但要确立这种道德,首先要让接受这些道德的人处于安全状态当中。这应该归于货币发行机制里,凡是是接受我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人,我有责任保护他的安全。
提问:您怎么看市场经济是天生反道德的,它追求的是效率?
周洛华:我认为效率本身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尊重效率恰恰是公平的体现,不能说市场经济反道德,这句话我没说过,我也不太赞成,我认为好的市场经济恰恰是符合道德的。
提问:那么谁来决定这种道德?
周洛华:这是个好问题,全球央行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大家都很难回答。美联储的伯南克的做法是给市场时间,让市场自己去修复。金融危机的时候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给市场注入了时间,给市场足够的时间,让你自己去恢复,如果市场本身有道德机制的话,而且这个道德机制是对的、好的、符合人性的,它自己慢慢会恢复过来。(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