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中国智库报告建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增强精准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中国智库报告建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增强精准性

发布时间:2017-08-17 作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领域及前景一直备受关注。16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表报告指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制度、经济总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和较弱的互补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不宜“大干快上”、一哄而起、不计成本而为之,需要加强精准性。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肖中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领域及前景一直备受关注。16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表报告指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制度、经济总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和较弱的互补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不宜“大干快上”、一哄而起、不计成本而为之,需要加强精准性。


报告作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孔寒冰


  目前,中国已经与中东欧16国中的13个国家签署了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不断推动“16+1”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在人大重阳当天发布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遇与挑战》报告中提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走向与合作成效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成败。

  针对近来中国与中东欧16国的各方面关系急剧升温,报告认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规模、政治制度等方面差异大,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互补性较低,需要全面正确评估中国与中东欧经济合作的领域和规模。

  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额为587亿美元,仅占同期中国与欧洲进出口贸易的9.8%。此外,中国的领土面积是中东欧16国的7.2倍,人口数量是11.4倍,经济总量是7.9倍。对此,报告作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孔寒冰说,“人口多少、领土大小直接影响对某种产品需求的多少和合作程度的深浅,(中国和中东欧各国)互不为主要贸易伙伴,中国进出口的前10位基本上都找不到中东欧国家。`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机制非常有意义,但合作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因素,使得`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16+1’机制实施得更有效。”

  报告认为,在具体的经贸合作上,中国不太可能将十六国作为一个整体,而要面对一个个具体国家,因此要进行“精准性”合作,真正做到互需互补、规模和档次适度。

  孔寒冰还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合作要放在中国整个对外关系格局中,地位和作用应当恰当,不宜“大干快上”,一哄而起,更不能不计成本而为之。与经济作用比起来,中国更应当看重中东欧国家的政治作用,拓展合作也需要顾及欧盟因素。“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政治意义非常大,尤其16个国家里11个是欧盟成员,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等领域合作伙伴,如果讲到(欧盟)一国一票的(规则制定的决策)可是不得了的。11个国家是欧盟成员,它的合作规则和框架就是欧盟框架。”

  报告还提到,中东欧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地形复杂、公路物流业特别发达,因此修建高铁、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可以小量试点,没有大规模开发的必要;中国的小商品特别是生活用品在中东欧地区有比较大的市场,可以发挥优势,多布局;中东欧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丰富多样,旅游产品内在质量非常高,可以发展巴尔干地区的高端旅游项目。

  报告最后还建议,让过热的“一带一路”意义上的中东欧研究降温,目前中东欧研究的规模和程度远远超出了中东欧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供过于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