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董希淼:人工智能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国内智能金融人才缺口巨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董希淼:人工智能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国内智能金融人才缺口巨大

发布时间:2017-12-07 作者: 董希淼 

由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主办的“共享·金融改变未来”论坛在京召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院董希淼在该论坛上行指出,当前的普惠金融往往会给人们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在实践普惠金融的过程中,遇到了“惠而不普”及“普而不惠”等难题,但这并非死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化解上述难题,有效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董希淼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2月7日中国财富网。

  由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主办的“共享·金融改变未来”论坛在京召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院董希淼在该论坛上行指出,当前的普惠金融往往会给人们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在实践普惠金融的过程中,遇到了“惠而不普”及“普而不惠”等难题,但这并非死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化解上述难题,有效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具体来看,金融机构在服务价格上相对合理,但其金融服务边界较窄,此前多服务于存量客户。而非金融机构通过技术将金融和类金融服务覆盖到了长尾人群,但服务价格较高,如年化利率动辄100%以上的现金贷等。

  对于落地普惠金融中存在的难题,董希淼认为,通过利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会对普惠金融产生帮助。第一有利于拓展金融服务边界,智能技术可以让金融服务的边界更加宽广,如智能投顾,利用技术手段降低门槛,将一些相对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惠及普通投资者。第二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如智能信贷,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审批,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第三有利于改善金融风险防控,如通过“刷脸”、智能客服等技术作为辅助手段,防范欺诈风险。

  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上,董希淼建议,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既要输血又要造血,而监管上要功能监管、协调监管,做到金融监管跟行业自律双轮驱动。在基础设施、征信环境以及智能金融人才等方面的建设还应努力,尤其智能金融人才上,中国存在很大缺口,目前美国从事人工智能行业人员为87万,英国和印度在15万人以上,而中国仅有5万人。

  此外,董希淼预测,2018年将成为“智能金融元年”,在实现打破刚性兑付的预期下,人工智能将让金融更加普惠,使普惠金融更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