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9 作者: 董希淼
自2014年银监会公布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至今,经过一年多发展的民营银行交出了自己的运营答卷。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民营银行资产总额1329.31亿元,各项贷款611.57亿元,各项存款428.20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0.54%,拨备覆盖率471.21%。5家银行情况各异,运营各有特色。
董希淼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12月15日第一财经首席评论微信公众号。
自2014年银监会公布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至今,经过一年多发展的民营银行交出了自己的运营答卷。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民营银行资产总额1329.31亿元,各项贷款611.57亿元,各项存款428.20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0.54%,拨备覆盖率471.21%。5家银行情况各异,运营各有特色。与此同时,进入2016年,民营银行的设立进入常态化,截至目前,银监会共批准筹建11家民营银行,其中6家获批开业。虽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和银行业体系内的激烈竞争,民营资本对银行牌照的争夺热度依旧不减。如何在现有环境下控制风险、扩大规模、提高运营能力,是摆在所有民营银行面前的共同难题。
本期看点
首批民营银行开业两年,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审批提速,迅速扩容,民营银行能否成为搅动行业的鲶鱼?
本期嘉宾
曾刚: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民大学2003届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货币流量分析理论研究——基本框架及对几个方面的考察》,《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的考察》,《风险管理》,《现代金融理论》等。曾获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著作奖,国际金融青年论坛优秀论文奖。
董希淼: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等。拥有多年银行从业经历,先后在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及分支行等担任多个管理职位。在《中国金融》《经济日报》《财经》等发表文章两百余篇,著有《有趣的金融》,主编《互联网金融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报告》等。曾获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2015年被授予中国银行业“年度意见领袖”称号。
文字回顾
从2014年银监会首先批复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以来,截止到现在两年一共批复了11家民营银行的筹办牌照,这两年当中看到各家民营银行的股东背景、业务范围是各有特色,各不相同,虽然说民营银行目前这块还有很多不足,发展尚不成熟,但是依旧不能阻挡民资进入这个领域的热情,如何来看这些民营银行这两年的成绩和发展状态?
曾刚:我个人觉得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就是尤其是有些银行在一些业务模式上确实有些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银行有一些新的模式出来,在这么短的时间,因为实际上满打满算一年多的时间,到这样一个规模,而且基本上目前都实现了盈利,实际上也算相当的不错,因为要考虑到一个是客户基础,除了两家互联网平台的银行以外,他们是有大量平台基础的,原来没有客户的积累,也没有线下的网点,另外这些银行的业务资质也不齐全,很多业务是经营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去申请的,包括理财的业务,实际上零售的业务尤其是这样,这些银行都没有这些业务,在它是个婴儿的状态,在很多的业务还没有开展的情况下,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个成绩,我觉得已经非常不错了,虽然改善的方向还很多,从目前来看还是不错的。
民营银行如果拿它跟传统银行相比的话,拼的是什么?比如说它的运营效率、盈利能力等等?
董希淼:我觉得起步是正常的,运行也是健康的,我们可以看到首批的5家差异化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刚才曾老师也讲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跟浙江网商银行朝着互联网银行定位,做了很多新的探索,这个我觉得为整个银行业下一步的改革转型带来一些新的方向,上海华瑞银行注册在自贸区,它已经成为首批10家投贷联动的试点银行之一,天津金城银行跟温州民商银行都立足本地,服务地方经济,也呈现出它比较好的发展势头,而且据说首批银行在形成自己特色的时候,差异化发展道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应该是朝着差异化和特色化这个方向去发展,我觉得这5家应该说特色都是比较明显的。
银行考核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不良率,商业银行的不良率1.76%,但是民营银行的不良率0.54%,低于平均水平,这说明了什么?
曾刚:我觉得比较不是特别妥当,银行不良是需要时间,需要一个周期,才能有比较稳定的数据去参考,因为这些银行成立时间很短,大量放的贷款有可能一年期的已经到期了,如果放的稍微长期一点的不一定到期,没有到期的情况下贷款的真实状况到底如何没有办法反应出来,所以一般情况下新发展的银行不良率基本是低的,这个没有什么参考的价值。
我现在想说第二个问题,不是说不良率高就是坏事,因为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如果没有风险银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不是说我风险有多高,而是客户群体是不是我定位的要服务的群体,第二我收的利息能不能覆盖风险,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从目前来看它定位的就是小微、散、信用贷款为主体的客户,我的不良率比一般的银行甚至要高,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因为我收取的利息也比一般的贷款高得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能够去片面觉得不良率高,或者是上升了就一定是不好的,总目前来看的话,我觉得现在的不良水平还在一个正常的区间,即便上升的话根据它的定价水平也是完全可以覆盖的,百分之零点几的水平还是很好的。
董希淼:我的看法,现在第一个形势不是很好,发展相对谨慎,一开始就避免粗放发展。第二个不良率高,这两年冒出来的不良贷款都是前两年投放的,还有确实也采取了一些风控的手段,比如说大数据风控,我很赞同曾老师的意见,相比之下0.5%的不良率太低了,从这个侧面反映出它发展过于谨慎,我们也可以看到规模都不是很大,尽管可以看到有些民营行累积放款量多少,贷款余额很小,只有100亿多一点,所以曾老师刚才也总结了很多,我觉得一句话,收益能够覆盖风险,就是盈利的,就像曾老师说的信用率贷款15%以上,不良率到2%3%都没有问题,其实像做得有些消费金融公司,他们不良率非常高,20%以上,但是照样有盈利。但是我恰恰觉得0.5%的不良率,反映出经营过于谨慎,下一步我们要求它多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是不是等它这种产品服务上线跟上以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力度更快一些,整个社会对它的不良率也要有更高的容忍度。
看到目前这些民营银行所带出的对象都是这种风险比较高这样的资产,能说民营银行整个风控管理体系优于传统的银行体系吗?
曾刚:我觉得也不是这种比较,要服务比现在银行风险更高的客户本身就是成立民营银行的目的,是让它弥补现有银行不足的,不是让你抢现有银行的地盘,因为我们现有银行已经够多了,既然它可以把它的触角延伸到现有银行覆盖不到的地方,说明我们试点是成功的,就是它的意义之所在,这个去覆盖这种高风险人群,因为现在这些平台上有互联网平台的,有数据上的优势和风控上的优势,触达了我们现有银行没有办法服务的领域,这是它成功的表现,所以没有必要跟现有银行比较,就跟南方人跟北方人,有的人爱吃辣,有的人不爱吃辣,不能说南方人比北方人强,这是一样的道理,两类银行的基础不同,不去和传统银行比较,而是它有没有让我们现有的体系覆盖的更加广,达到我们应有的目的。
董希淼:民营银行是多层次、差异化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它的发展,能不能给我们整个银行体系带来比较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它本身就是差异化组成的一部分。
现在除了批复的11家之外还有多家非常强背景的民资在等着获批,为什么这个时候纵使还在婴儿期,还有这么多民资愿意进入到这个领域呢?
曾刚:我觉得几方面原因,一方面从资本角度来讲,多元化产业,本身是作为分散投资一种选择,因为现有的产业资本,我们去产能过程中,现有的很多产能已经到比较饱和的状态了,它作为产业的转型,甚至多元化的方向,是一个重要的选择。第二个原因金融算是很好的黏合剂,它可以有助于助推它现有的产业去做成一个生态,我们之前已经拥有一些这个案例,所以很多人想模仿仿效这个,所以我们很多消费类的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愿意去申请银行的牌照,把原来封闭的生态完整化,原来需要去外面借助的服务,现在它自己可以提供,这样的话整个产业链可以更加完整,这也是它的一个想法,但是能不能成功不好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有这个想法,这个也是以后比较愿意积极投入到这个领域的原因之一。
目前来看民营银行还是有很多的限制的,未来您觉得在政策方面对于民营银行的发展是否有可能放松呢?
董希淼:其实目前的一些政策限制,一方面是民营银行的一个定位,它要成为多层次、差异化银行体系中的一环,它不仅仅是现有银行的简单的复制,所以对它采取的这些实质上这个还是有限牌照,而且整个民营银行的工作还是在试点之中,所以现在一些政策的有所限制,我觉得是正常的。
然后有一些业务并不是针对民营银行限制,比如你说的同类业务,要进入这个同类业务要两年,发起金融债要三年之后,这是本来这个业务的一个规则,原有的一个规则,并非专门针对民营银行提出的苛刻要求,这些实际的限制有它的道理,它达到这些要求,这些限制自动就打开了。所以我觉得民营银行的发展,阶段性的政策会有调整,这也是在银监会发布会上监管部门的相关领导说了,对于民营银行要采取差异化的阶段政策,我觉得下一步有些政策会调整。
第二个,因为实际的限制受到的一些约束,同业业务的约束,金融市场的约束,时间到了会自然放开,到时候就没有这个约束了,所以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特别的约束会越来越少,它的道路会越来越宽。
说到对于整个民营银行的发展和监管采取差异化的策略,目前看到两类,一个是传统的产业资本的背景,一种是互联网背景,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两者都做民营银行,您认为未来民营银行的差异化会不会有一定的趋同,还是怎样?
曾刚:我觉得这个还是和银行本身的定位有关系,当然我们讲不同的股东背景所依托的路径有差异,这本身也是银行差异化的根源所在,这个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发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家因为按照各自的生态,各自的平台,各自的资源去发展民营银行,我觉得倒是可以去预期,互联网是一种模式,是利用现有的平台,利用现在它的一些技术,去让消费信贷,或者电商这个领域去渗透,这是未来可预期的。从产业资本,可能会沿着供应链的方向做一些供应链的金融,然后到toC端的消费金融。实际上我觉得都是很广阔的空间,就是它把它自己金融的一些资源和潜力充分的释放出来,这本身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个人认为都有很好的前景。前提就是说怎么样把做实体也好,做互联网的理念跟做金融的理念结合起来,金融还是金融,金融的基本原则要守住,不能超越这个,现在的问题是大家做惯了实体以后,做惯了互联网以后,有些理念跟做金融的理念不一定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