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15 作者: 王鹏
展望2019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制定6%-6.5%的预期增长率,不仅完全合理,而且体现出审慎、持重的政治品格和头脑冷静、沉着应对的风范——这恰恰是一个崛起大国所最急需的。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当今的中国经济早已今非昔比。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巨量基数的基础上,即便是更低的增长率,其实际的绝对增长量,对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很可能都超过其国民经济的总量。
作者王鹏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刊于3月15日中国网。
3月1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路透社记者就中国经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问,尤其是中国政府所才去的一些列放松货币条件、加大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
李克强总理首先赞许这位记者朋友的“单刀直入”,然后同样开诚布公地详细解读了当前中国经济状态与政府的相应举措。
首先,总理坦承“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但显然,这并不是中国一国所肚子面临的问题。世界经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未完全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全球经济增长速率依然疲软,国际权威机构也在调低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那么,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实事求是、直面现实,即适度调低增速预期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增长速度,提出不切实际、缺乏可行性的空洞目标——那既是对本国人民的不负责任,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
实事求是地看,确定“适度调低增速预期目标”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和人民需求的。2018年全年,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新孤立主义的汹涌逆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国上下奋力拼搏,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实现了6.6%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总量达到90万亿。这个伟大的经济建设成就,来之不易。因此,展望2019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制定6%-6.5%的预期增长率,不仅完全合理,而且体现出审慎、持重的政治品格和头脑冷静、沉着应对的风范——这恰恰是一个崛起大国所最急需的。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当今的中国经济早已今非昔比。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巨量基数的基础上,即便是更低的增长率,其实际的绝对增长量,对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很可能都超过其国民经济的总量。
第三,在适度调低增速预期目标的前提下,具体的调控方式可以有不同选择。中国具体会怎么做呢?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中国采取的是区间调控的方式——一方面,适度调低增速预期,另一方面又和去年经济增速相衔接,表明中国经济不会滑出合理运行的区间。其目的就要是向市场发出“稳定”的明确信号。
如何确保“稳定”?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全面理解。一方面,为了“保底”,即不让下行压力迫使国民经济突破“合理区间”的下限,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可持续的手段来刺激经济。刺激经济的方法有很多,在当前的国际舞台上,我们亲眼目睹很多国家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目标而采取量化宽松、超发货币、大规模提高赤字率等“大水漫灌”式手段。但很快,这些措施的副作用暴露无遗。其原因在于,这些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而要想从根本上刺激经济,就必须激发市场的活力,让市场和人民对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有预期、有希望。
正如克强总理所指出的,“现在中国市场主体已经超过1亿户,把他们的活力激发出来,这个力量可以说是难以估量的”。由此可见,只要中国政府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减税降费、简政,培育新动能、放宽市场准入,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就一定能够实现“为市场松绑,为企业腾位,为百姓解忧”。当十三亿人民和千千万市场主体、参与者的创造力、活力都被激发出来时,中国经济就必然能够平稳、健康地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从长远看,随着产业的全面升级、人民消费的升级、中国在国际市场价值链上的不断攀爬,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也将水到渠成。这是从“量”到“质”的巨变,是从北海之“鲲”化而为“鹏”的跃迁。
对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怨自艾、焦灼不安。
为此,我们一起看好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