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沿线孕育了几乎所有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古代文明,也是贯通亚欧非大陆的经济发展大动脉,一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功,将重塑1500年之后以大西洋为重心的国际秩序大格局,对21世纪乃至更长远的人类发展、世界变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为主题的国际智库论坛6月27-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丝绸之路沿线孕育了几乎所有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古代文明,也是贯通亚欧非大陆的经济发展大动脉,一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功,将重塑1500年之后以大西洋为重心的国际秩序大格局,对21世纪乃至更长远的人类发展、世界变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为主题的国际智库论坛6月27-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国的40多名智库学者就“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难点与障碍”、“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各国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未来”等议题分别举行闭门研讨。在此我们将陆续向社会公布闭门研讨内容。
主持人:杨恕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中国
发言嘉宾:亚历山大•卢金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俄罗斯
詹妮斯•坎巴耶夫 哈萨克斯坦管理经济战略研究院法学院教授,哈萨克斯坦
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当代历史和国际研究系主任、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教授,乌兹别克斯坦
胡晓波: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美国
陈玉荣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亚研究部主任,中国
许勤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
主持人杨恕:两千多年前,东起古代中国长安、西达罗马帝国的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业大动脉,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通途。如今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所覆盖的区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实际上是建立一个欧亚大陆空间所生活的各国进行互利合作的网络,在欧亚大陆形成一个比较畅通的交通网络和比较便捷的贸易通道。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那么,现代的经济合作方式将呈现怎样的新意?又会对欧亚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呢?下面有请来自莫斯科外交学院的卢金教授发言。
亚历山大•卢金: 关于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如今不只是在中国被提及,在世界上也经常被提及。尤其是俄罗斯经常会提到欧亚一体化进程的概念,而丝绸之路对这个概念则显得非常重要。
我首先就讲一讲俄罗斯对中亚合作的一些态度。基本上可以说,俄罗斯与中亚在历史上一直有非常紧密的往来,俄罗斯一直将中亚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俄罗斯与中亚的合作也是一直在互利的合作上进行的。在最近几十年,俄罗斯与中亚的经济合作以及各方面的合作发展得比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更为迅速,2008年格鲁吉亚事件以及今年乌克兰的危机让俄罗斯更加注重中亚作为自己势力范围的这样一个地位。
欧盟对于中亚的态度则有所不同,同中亚在一些合作项目过程中,它们的出发点是促进这个地区的合作。欧盟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活动,比如在推动民主和其他社会化问题上,可以说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但美国是一个特例,它在各种进程的推进中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态度。比如在领土争端问题中,都会体现出各个国家不同的想法,在发生“9.11”事件以及阿富汗事态恶化以后都可以看到美国的一些独特想法和愿望。中亚一直是群雄逐鹿的地方,很多人在这里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中亚的稳定对于很多合作项目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概念,与美国的大中亚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它的目的就是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后保持整个中亚地区的稳定。
与此同时,中国对中亚的态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能源资源上与中亚开展紧密合作。第二,对于中亚来说,与中国的合作可以借助一些区域合作组织,比如上海合作组织。俄罗斯、哈萨克和白俄罗斯三国进行的一体化进程,其实它和上合组织有联系,中方把它看成是国际性质的进程。所以,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些倡议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在5月份出访中国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可以看出,两国领导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给予了很高的关注。
我们在筹备过程中,也需要和其他国际性机构协调,比如像联合国开发署。希望中亚地区的发展,能够不受其他外界势力的影响。说到对中亚施加影响这一块,主要是考虑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稳定性,首先就是国内的稳定,因为大家也都知道,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在这些国家活动还是比较猖獗,如果缺乏安全保障就会滋生出很多其他的问题。
我们看到了中国在近些年来在同自己的邻国解决领土争端中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中国和这些邻国也是进行一些领域的合作,我觉得有很大的必要性。也就是说,领土争端的解决可以在不阻碍经济合作的前提下进行。
詹妮斯•坎巴耶夫:我要谈谈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上合组织的机制。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13号在上合组织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概念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路,一个是经济带。它的目标就是要在欧亚之间打造这样一条丝绸之路,并且建立一个经济带,同时在这些国家之间建立经济联盟,开展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组织能力。
上合组织的背景就是要加快中国和前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进程。在1996年,一个政治组织——上海五国成立了。2001年6月份吸收了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一个新的成员国,这便形成了上合组织。上合组织是政府间的组织,它基于一些原则,比如相互尊重、互不侵犯边境、遵守《国际法》以及互不干涉内政来处理一些国际分歧。上合组织的主要目标是要保持和平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个组织的另一个目标是创造地区性和谐,同时打造多边机制,通过投资来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实现商品和人员更多的往来。交通、通信、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都是上合组织的内容。在2001-2010年十年间我们看到中国和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量增加了10倍,到今天已经达到了1300亿,与俄罗斯以及其他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也在不断的增加,2012年6月,中国拿出100亿贷款支持上合组织的发展。
分析一下上合组织的背景和它的法律地位以及当前的一些活动,我们相信丝绸之路的建设如果把上合组织转化为建设支柱的话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以此加强务实关系的推进。我们需要增强互信,共建一些议程来实现深层次的经济关系。此外,还要注意到上合组织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候,首先要在新兴国家之间要建立更多的贸易往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但是以往的发展成就使我们有信心能够克服一切挑战。
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我简单谈几个讨论的要点:
第一,历史总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是通过五本书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丝绸之路历史上改变很大。高层次的流动性带来了一些技术的发展,这可以深化中国对于丝绸之路的定义,而且我们有一些话语和中国的词汇也有同源关系。一个非常好的历史经验表明,即使在内部和外部的政治压力下,我们也能很好地开展沿岸贸易,增加经济联系。
第二,我要谈一下中亚地缘政治的变化及影响。大家知道中亚是很多大国角逐的地方,也是我们都非常关注的地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亚都非常重要,是我们博弈的一个焦点。如今我们看到这个角色加重了,很多国家想介入丝绸之路地区,美国有一些倡议,日本也提出丝绸之路的想法。我们看到一些大国都希望利用丝绸之路的倡议更好地融入这个地区。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在中亚地区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因此一些必要的对话应该开展,不仅由中亚来开展,更广泛的国际社会也应该加入进来。从中亚的角度来看,美国和俄罗斯,还有其他国家之间都会有一些利益冲突。
我们知道中亚地区面临安全上的挑战,这是跨国的挑战,比如说恐怖主义,所以,我觉得这不仅是某一个国家比如阿富汗的责任,而应该是整个亚欧大陆的责任,安全挑战是国际性的。
第三,我们谈一下经济上的问题。当然,丝绸之路是非常积极的措施,在这一经济区域内中国积极参与其中,并投资了一系列项目,包括能源计划。中国也参与了一些乌兹别克斯坦的项目,更好地促进了乌兹别克斯坦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我想提到一些重要的方面。
一是国内和国外的政治局势。有许多的国家正遭受着政治和经济上的不稳定,我们需要更多的政治对话,建立更好的机制来讨论这些问题。在亚洲大陆上我们还没有多少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还需要把很多东西重新提到日程上来,与亚洲国家建立更多的伙伴关系。
二是交通网络。这个网络遍布中亚和中国,现在我们有许多的项目正在覆盖中亚和其他国家。通过这些项目,我们能扩大合作伙伴关系。
三是我们讨论更多政治经济的问题。我相信我们会有更多政治、经济以及学术上的合作。
胡晓波:今天上午我想讲三点:一是振兴古老丝绸之路将重塑国际政治经济。二是交通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条件,有助于重振古老的丝绸之路。三是处于内陆地区的中亚是重振丝绸之路最大的受益者。
丝绸之路有非常多的讨论,至少我们听到两个不同的提议,一个是平衡的从东向西,从西向东的提议,这是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是从北向南,从塔吉克斯坦到土库曼斯坦、阿富汗最后到印度。我的观点将囊括这些对丝绸之路的不同提议。
丝绸之路源远流长,长达4000多公里,它不仅是一条路,而且向不同方向蔓延。丝绸之路的主干就是主要的通商路,它运送着文明和产品。当然这些产品除了丝绸之外还有酒、玉等。古老丝绸之路所创造的经济,从中国蔓延到整个中亚、西亚地区。
除了经济层面,还有文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曾经在2011年出版过一本书《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它谈论了这些丝绸之路上大国的故事,包括蒙古帝国在13、14世纪的历史,还有奥斯曼帝国在15-17世纪的历史。当然他也提到了中国,丝绸之路并没有让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伴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一系列的变化又产生了。比如说海上探险,最终使海上之路代替了陆上通商的道路。对于古丝绸之路来说,海上道路更加廉价,成本更低,这就重塑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非常有趣的是今天有一本新书,2009年出版的《新丝绸之路如何让世界重新看待中国》,这本书非常有趣,谈到当时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商人是如何沟通并建立亚洲的。如果要重振古老的丝绸之路,我们需要更好的交通条件来运输产品和货物,需要更有效的交通工具,从而更好地重塑亚洲之路,重造亚洲文明。
最后,我想提出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第一,建议所有的丝绸之路国家谋求和平发展,通过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来实现。
第二,建议所有沿岸国家能够进行合作,实现丝绸之路现代化,使用一切可能的技术化手段,使用当地的资源。这就包括修建高速公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
第三,建议中国采取一些措施,能够和相关国家分享资源,同时也欢迎其他国家来中国进行投资,这样可以促进贸易的合作以及经济机制的建立。
第四,建议丝绸之路不应该取代其他的贸易合作,不应该是哪个单独的国家来垄断,这是我们从历史上得到的教训。
陈玉荣:自去年9月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以来,中方这一倡议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相关国家的政治家以及学者对中方的意图、经济带同区域内各种机制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带未来的发展都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作为中方学者,我想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如何看待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背景。
我认为这个倡议提出有两大背景:一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这个主流趋势推动下各种多边经济合作机制不断涌现,各种跨境、跨区域的合作也已经成为当今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冲击。各国要寻求尽快发展和提升本国经济的路径,那就要加入各种多边区域合作机制,扩大同相关国家的合作,以此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第二,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宗旨和主要内容。
中方倡议的宗旨在于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髓,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深入,贸易空间更广阔,民众往来更便利。中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路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以及民心相通,应该说中方倡议的这五点内容都是各国发展多边双边区域合作机制的核心内容。中国倡议的目的在于实现欧亚地区所有国家共同的发展和繁荣。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亚区域经济的关系。
中亚各国目前都处于经济转型重要时期,各国都先后出台了本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国实施经济规划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参与多边经济合作进程。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为各国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中亚各国在实现本国经济振兴进程中面临着一个突出和共同的难题就是交通的困境。由于远离世界主要交通干线,严重缺乏现代化公路和铁路系统的支撑,中亚的交通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交通的困境也制约了各国经济发展,因此在各国经济发展规划中都是把优先发展交通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2012年哈萨克斯坦提出了2050年前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在2050年前将哈萨克斯坦纳入世界发达国家30强的行列,哈萨克斯坦这个宏伟战略实现的路径就是发展交通。所以,目前哈萨克斯坦正在规划建设四通八达的国内公路网络,同时和中亚国家在发展公路、铁路上进行合作。
最后谈一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内的多边合作机制的关系。上合组织和经济带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上合组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能源、交通等领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铺垫了物质基础,同时也积累了经验。在中亚地区还有欧亚经济联盟,还有美国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这些关系也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许勤华:我简单就“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时代”这一主题说以下几点内容。
既然我们说到欧亚时代的到来,首先要明确一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空间。在我们协助递交关于能源丝绸之路战略上我们是这样界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指涵盖中国西部、中亚五国并延伸到俄罗斯和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处于中西经济圈之间,是欧亚连接段,是欧亚合作的重要区域,也是促进中亚经济发展和开放的核心区域。
第二,因为我是做能源研究的,所以我就以能源作为一种工具来实证研究欧亚时代是否出现了。首先要明确能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位,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是基础,以能源通道战略为基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区域内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加强传统领域的合作力度并开拓新的能源合作空间是挖掘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密切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途径。
从能源的视角来看,我们感觉到欧亚时代真正出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年五月中俄签订了一个天然气的订单,这个单子在能源界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我们认为以这种管道为连接点形成了在欧亚区域内,我们认为叫做DS的一个内连网,D就是消费,S是供应,把供应和需求、把生产和市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一个大的内部网络。所以,这个由资源、能源消费形成的一种力量,使欧亚大陆又成为了世界的一个心脏地带。
回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本质,能源的作用,交通的作用以及新型的多边合作形式,现在来说还是一个大框架、大概念,需要填充许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成为真正成功的实践基于以下条件。
首先要关注的是当这个区域内各个经济体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是否也会产生越多的矛盾?在能源合作、油气合作日益加深的现在,俄罗斯和中亚油气分别供应中国同一市场,是否会产生矛盾呢?目前来看还是比较顺畅的,因为在昨天已经有了新的消息,俄罗斯愿意通过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给中国每年供给700-800万吨的石油。
第二,这个区域内各个经济体有一种相互依赖,这会使非传统安全产生的问题不断扩大。比如说在电力开发的时候导致的水资源之间的一种冲突。某个经济体发生的政治安全威胁会不会影响到其他的经济体,这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