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28 作者: 张敬伟
因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盟友(OPEC+)减产协议的高执行率,近日国际原油价格企稳在每桶40美元上下。
作者张敬伟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8月26日南洋时评微信公众号。
因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盟友(OPEC+)减产协议的高执行率,近日国际原油价格企稳在每桶40美元上下。
在此之前,美油期货竟然出现前所未有的“负油价”,令全球油市一片惊呼。
当然,“负油价”只是技术因素使然,但遇到疫情以及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少,“负油价”带来的市场后果还是很严重的。全球油价从百美元每桶的“黄金时代”跌落成“白菜价”,曾在上次全球金融危机时出现过。
OPEC的领头羊沙特和非OPEC的俄罗斯,虽然因为油价下跌而财政收入锐减——甚至出现金融危机,但双方一度在恶性竞争中苦撑不减产。这引起了众说纷纭的“阴谋论”,如沙特和俄罗斯等传统产油国联合对抗美国页岩油,还有刚好相反的,美沙两国联合对抗俄罗斯、委内瑞拉等产油国。
但OPEC和非OPEC产油国最终还是通过“OPEC+”机制,达成了减产协议。计划不如变化,疫情来袭加上减产协议到期,全球油市迎来动荡期。油价、股价、金价向为市场敏感的风向标。油价对市场的反应更是条件反射式的。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只是全球需求减少,本次疫情带来的是市场诸链条的中断,因此原油需求减少或是结构性的。因此,要保证油价维持在合理水平,OPEC+只有选择减产一途。
众所周知,OPEC+组成相当复杂,既有沙特为首的中东产油国,也有俄罗斯、委内瑞拉等非OPEC国家。各方关系错综复杂,更要者是靠页岩油技术成为原油出口国的美国,和OPEC+各国既有亲密盟友也有传统死敌。而美国不愿加入减产谈判,却又要求OPEC+达成减产协议。美国政治挂帅且“美国优先”的做法,也是导致OPEC+减产谈判难达共识的主因。
尽管如此,减产符合各方利益。据路透社的一份报告草案显示,7月OPEC+减产协议执行率在95%-97%之间,8月将减产幅度从此前的每日970万桶降至每日770万桶。显然,OPEC+在落实减产协议方面,维持了相对高的执行率。减产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全球油市需求的不足,使得全球油价从糟糕的每桶“20-”美元升至OPEC+各方都能接受的每桶45美元左右。
在全球疫情依然肆虐,尤其是美国没有摆脱疫情震中,OEPC+各国不断出现疫情反复的情势下,全球油市需求依然处于低位。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经济今年或萎缩4.9%,这也意味着OPEC+要想维持相对合理的原油价格,只有继续进行减产谈判——做减法。
按照沙特能源大臣预测,世界石油需求将在第四季达到疫情前的约97%,这是从4月和5月的大幅下跌中的巨大复苏。但这种乐观预测建立在全球疫情根本性好转且主要经济体复苏的基础上。现实却是,中美欧日四大经济体中,唯有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可能“转正”,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都很难走出疫情阴霾。
在此情势下,继续减产才是正理。几十年来,OPEC+的产量稳定在3000万桶/日,目前维持在2000-2200万桶/日。若继续减产,各方就要继续就减产份额进行谈判。这是一场很艰难的谈判,虽然减产符合各方利益,但是减产也会造成石油收入减少。更要者,若各方减产促使油价攀升至每桶50美元,会鼓励美国页岩油增加出口,导致OPEC+的辛苦减产却为美国做了嫁衣。
OPEC+减产协议,除了内部利益平衡,还有美国石油霸权的外部觊觎。这也意味着,OPEC+石油减产协议,对参与谈判的各方而言,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必须继续“做减法”,导致石油收益的极大不确定性。除了疫情因素使然,以及全球经济的悲观前景,还有美国石油霸权的滋扰。
客观而言,OPEC+的减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原油市场的结构性难题。毕竟,疫情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很难预估,即使经济复苏,在现有减产协议下也会遭遇原油供给增加的瓶颈。因此,无论现在的减产还是未来的增产,都面临着OPEC+内部的利益博弈,以及外部的美国石油霸权。
原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清洁能源成为时代新宠的现实下,OPEC+必须改变原油依赖的发展战略,才能突破原油价格周期性波动的迷障。(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