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少鹏系《证券日报》副总编、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7月21日鹏友来开会微信公众号。
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与企业家座谈,从五个方面寄语企业家。
但我认为,其中两个方面更加重要:一是爱国问题,也就是“国家感”问题。
他说,企业家要增强爱国情怀,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
我以为,在历史大视野下,企业的命运离不开国家兴衰,这是很朴素的道理。但在今天,一些人认为企业运营是“市场力量”,国家治理是“行政力量”“非市场力量”,把两者对立起来了。还有人认为,美国经济运行模式主要靠“商业的力量”,减少管制是最重要的。其实,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再分配、社会化应对风险,都离不开国家力量。美国的国家力量是以多层次、多元化、多向度来体现的,而不是企业是企业,国家是国家。其他国家政商关系虽模式各有不同,但基本逻辑也是如此。
二是国际视野问题,也就是“国际感”问题。
他说,企业家要拓展国际视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我以为,国际视野极为重要,但国际视野可不是崇洋媚外。“放眼世界”与“立足中国”只有一组关系,即后者是基础,前者是“增量”和“加分”。丢失了立足点的放眼世界是没有舵的船。而习近平所论的四个能力,就是在全球视野下抓住机遇、防范风险的能力。这些能力仍然是与立足中国紧密相关的,失去根、放弃根,把企业想象成没有国家背景的组织,是自欺欺人。
我以为,与“国家感”和“国际感”相比,另外三个方面,即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属于从属地位。如果没有“国家感”和“国际感”这两个方面做依托,另外三个方面可能会基础不牢,甚至发生混乱。把“国家感”和“国际感”统一起来的企业家,才是大企业家。
参加座谈会的有:
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宗年,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
上海品海饭店总经理赵宪珍,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等。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