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荣华 本文发表于《广州日报》
外交不是理想化的理论公式设计,而是驾驭诸多复杂因素的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令人纠结的矛盾和难题。
义和利:孰轻孰重
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在新中国的外交理念里也有明显的体现,那就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都应“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而不是奉行传统列强搞的那套强权政治。无论是在远离中国的苏丹、利比亚、叙利亚问题上,还是近在身边的朝鲜、缅甸问题上,中国都坚决反对外界的强力干预。这不仅招致了国际上的批评,有时也遭到国内公众和舆论的质疑。
朝鲜和缅甸是中国的近邻和事实上的传统盟国,中国曾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援助,但是面对朝鲜不听中国招呼,悍然进行核试和“卫星发射”时,当中国公司所承接的大工程因缅甸内政变化而下马时,中国传统周边外交的功效受到了强烈怀疑。批评者认为,中国的周边外交太软,连小国都敢欺负,应该加强硬的一手,至少应该把“胡萝卜”与“大棒”结合起来使用,对忘恩负义不听话者应坚决敲打。
外交在本质上是维护和推进本国的利益,但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而去敲打别人,是不是又失去了道义的高地?这样做和传统的列强又有什么区别?义和利的统筹与平衡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理想与现实:如何嫁接
中国外交面临不少现实的问题:钓鱼岛被日本窃据、南沙群岛中数十个岛礁被别人占领、美国不顾中国强烈反对向台湾出售武器等等,无一不让国人堵心生气。
早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国人“中国梦”的一部分。但现在还远没有到瓜熟蒂落的地步。我们怎么办?是不惜一切代价、调动所有的资源去与“鬼子们”斗?还是在坚持发展自我方针不变的大前提下,巧为周旋、适度斗争?
硬斗,能提气,振奋精神。然而若果真“硬斗”,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其他方面的发展会受到影响。而且肯定会造成中国与外部关系的硬伤,中国的外部环境将恶化。周旋,总给人以拖泥带水、软巴巴的感觉。但是在周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继续集中精力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新手垂钓时,碰到大鱼上钩总是急于抬竿收线,但往往是线断鱼走,事与愿违。
对话、周旋、斗争,度的把握很重要,也很难
。(作者是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