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有望先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有望先行

发布时间:2018-04-25 作者: 卞永祖、王义桅 

向北极靠近,是“一带一路”的新延伸。自1925年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以来,中国关于北极的探索不断深入,实践不断增加,活动不断扩展,合作不断深化。随着全球变暖,开发利用北极航道出现历史性机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各国互联互通,成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

卞永祖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4月25日《中国产经新闻》。


向北极靠近,是“一带一路”的新延伸。
  

自1925年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以来,中国关于北极的探索不断深入,实践不断增加,活动不断扩展,合作不断深化。随着全球变暖,开发利用北极航道出现历史性机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各国互联互通,成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
  

据了解,俄罗斯不仅是最大的北极国家,也是北上通向欧洲最短距离的必经国家。因此,研究“冰上丝绸之路”,在专家看来,中俄合作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而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支点港口成为目前最大的呼声。
  

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5年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现已与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对下一轮经济全球化推动显然易见。
  

“冰上丝绸之路”是指通过北冰洋向欧洲开辟的北极航道,北极航道包括“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两条航道都能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准确来说,中俄共建的北极航道是“东北航道”。
  

此条海运航道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这条航道,西起西北欧北部海域,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途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白令海峡,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相比传统航线,航程近了1/3。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为建设“冰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据美国《科学》杂志的最新报告,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地区的温度目前处于近2000年来的最高水平,北极地区平均地面温度上升幅度是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幅度的两倍。
  

“气候变化,北极融化,不仅可以缩短到欧洲的直航,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海底铺光缆,中国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世界互联互通起来,共同建设`冰上丝绸之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其实,“冰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自然条件变化下的构想,同时,也是中俄两国长久以来的一致愿望。
  

记者整理发现,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说:“希望中国能利用北极航道,把北极航道同`一带一路’连接起来。”7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的时候,双方就已经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接着,11月2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访华,习近平主席表示:要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努力推动滨海国际运输走廊等项目落地,共同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随后,在2018年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首份北极政策文件———《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黄日涵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去年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计划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其中一条便是“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我国主要与俄罗斯合作。去年九月底,我们在俄罗斯调研,俄罗斯外交部对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希望能够加强合作,满足中俄目前现有合作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地球变暖使北冰洋的夏季与通航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为“冰上丝绸之路”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此条海运航道的可行性越来越大。但总得来讲,目前这条路处于开始、探索的阶段,还存在某些不可抗因素,比如说,建设新港口,开辟新航线都需要实验,进行完善。
  

支点港口有望先行
  

记者从商务部网站了解到,根据海关统计,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2.9%,高出总体增速3.5个百分点,同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幅分别达到20.5%、20.0%和30.7%。可见“一带一路”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带来了非常大利益。
  

中俄共建的“冰上丝绸之路”对沿线国家的意义重大。卞永祖表示,目前自然条件的日趋成熟,“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沿线国家增加了更多的贸易往来。一方面,北冰洋沿线国家以及紧靠北极航道的俄罗斯,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尤其是俄罗斯对于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愿望很强烈,能解决其出海口小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虽然不是北极圈国家,但在北极区域有非常大的利益,目前,中国在北极建设了很多科考站,如果开通“冰上丝绸之路”,实际上对中国东北的发展、东北亚经济融合以及未来经济繁荣都有意义。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王海运将军指出,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对于我国天然气的供给、我国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突破马六甲海上运输瓶颈,甚至对于北亚、东北亚的地缘战略安全,对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战略协作,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具体到中俄方面,近年来,两国一直在能源、经贸、军事、地缘安全等多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姿态。目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建立22周年,2014年两国更是进入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未来,进一步拓展在北极的合作,共建支点港口或成为突破口。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报告认为,航线上的支点港口作为在海外的固定补给提供点、休整点以及船舶航空器靠泊修理点,对维护海上运输安全、促进海上务实合作、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要规划先行,其中选择好支点港口尤为重要。
  

王海运表示,俄罗斯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两国战略利益广泛相近,战略理念广泛相通,是“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最有条件开展合作的大国。
  

黄日涵认为,支点港口城市的建设非常重要,预计未来至少会有五到十个左右“冰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建设,有利于货物吞吐和运输,有利于经济实现新的增长,以及增长极的出现。
  

“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讲,一方面,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同时,经济互补性很强。俄罗斯资源丰富,中国工业非常发达,如果能实现更好的结合,对中国与俄罗斯都非常有利,`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会使中国和俄罗斯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双方经济融合起到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增加双方往来,也会提升中俄两国的信任关系。”卞永祖对记者说道。
  

另外,据了解,自2017年5月中俄外长会晤期间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以来,不到半年时间内,两国完成了政策沟通,并于2017年12月完成了首个合作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两国在北极地区的高效率合作也为实现“两国两港”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可能。而共建支点港口也将为中俄两国参与北极公域治理提供合作经验。
  

对于支点港口的发展前景,卞永祖表示,北极航线未来的前景良好,拥有巨大的商机。支点港口构想的提出,意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商机与基础设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使北极航线的商业价值进一步体现。
  

黄日涵认为,未来多了一条新的航线,有利于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有利于拉动北极圈国家的经济发展。
  

分析称,推动“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关键在于发挥支点城市的“串联”与“贯通”作用,海上贸易通道上的支点城市往往也是重要的港口。因此,确保“冰上丝绸之路”贸易畅通的关键也在于支点港口的“串联”与“贯通”。
  

总之,中国的北极政策强调尊重、合作、互利共赢,释放出促进国际合作的积极信号。如何更好地令探索尽快落地,推进合作,是接下来需要重点推进的任务。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