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学者:中国99%的研究机构不能算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学者:中国99%的研究机构不能算智库

发布时间:2014-01-06 作者: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一行8人调研了纽约和华盛顿两地20多家著名智库及相关机构的内部运营管理机制,成果显示,国内对“智库”的认识主要存在三大误区:一是研究机构不完全等同于智库,两者应有明确的分工,“为了学术”与“为了政策”是美国知识界相对清晰的两类功能,中国现在有混为一谈的趋势。

  中国网1月6日讯(记者 李小华 何珊)“大多数研究机构,甚至可以说,99%的研究机构可能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智库”。2014年1月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的“新型智库建设与中国经验”研讨会上,不少学者这么认为。

 

  2013年1月4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的“新型智库建设与中国经验”研讨会上,来自官方智库、高校智库与民间智库的领衔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建设新型智库的道路上中国可循的经验。(中国网 李小华 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发言(中国网 李小华 摄)


  此次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与会来宾分享了《在全球视野下改革中国智库机制》赴美调研成果。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一行8人调研了纽约和华盛顿两地20多家著名智库及相关机构的内部运营管理机制,成果显示,国内对“智库”的认识主要存在三大误区:一是研究机构不完全等同于智库,两者应有明确的分工,“为了学术”与“为了政策”是美国知识界相对清晰的两类功能,中国现在有混为一谈的趋势。


  二是智库“独立性”不等于与政府毫无关系,更不等于永远批判政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既要防止“独立性”的误解而出现与政府“对立化”趋势,也要避免仅为政策出台做注脚的“迎合化”倾向。


  三是智库不仅局限于公共政策研究与构建,还从事国家公共外交与大战略的传播。美国智库不但网罗了全世界最优秀的研究人才,还囊括了高水平的政策公关精英、媒体传播人才、行政管理能人甚至还有会务高手。


  调研成果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对记者说:“目前中国广泛融入世界,逐渐升级为全球大国,一流的中国智库更应具备与其全球大国身份相匹配的运作能力。在这方面,人民大学是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认为,智库研究以快速、简洁、实用为基本特征。现代智库基本的运作及其工作均无外乎三大方面:研究与咨询、传播与推广以及筹款。“并不是说自己是智库,就是真正智库了。”


  他还认为,一般的研究机构与智库至少有五点区别。一是功能不同。现代智库主要是做对政策的咨询规划工作,以现实性为主的、针对社会问题的、进行政策研究、规划的这样一种功能。二是服务对象不同。高校也做一些研究,但说到底是服务学生的,智库定位则是政府与企业。第三是研究对象和产出不同。智库针对的是现实问题的,普通学术是研究知识的。四是研究方法,智库更多的讲究直接观察、访、头脑风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观察的基础上研究现实。五是组织方式不同。普通社会研究是以个体为单位,往往越分越细,经常是一种很窄的专深的研究,而智库研究一定是交叉学科,一定是团队。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在“新型智库建设与中国经验”研讨会上发言。(中国网 李小华 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带‘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室’字样的机构约有20万家,但美国宾州大学的智库排名中认可的中国智库2012年仅有600多家。”王文认为。


  对此,同时与会的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认为,智库要有很深的研究功力,也要有强大的成果营销能力。“酒香还怕巷子深”,再好的思想也要勇敢地说出去、传播出去。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心副主任于运全在“新型智库建设与中国经验”研讨会上发言。(中国网 李小华 摄)


  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朱旭峰认为,好的智库要基于一个强大的媒体平台。高度的媒介化使其能够及时获知业界的动向,另一方面也使其能及时、深入地参与持不同观点的智库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目前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也相当重要。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这是迄今为止中央最高领导专门就智库建设做出的最为明确、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次重要批示。据之前中国网的报道认为,“2013年中国智库呈现出‘迸发’的势头。”此次会议则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次初步总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经验的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