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5 作者: 搜狐网
3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第39期重阳论坛举行,“休克疗法之父”、哈佛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发表演讲。他表示,全球范围内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首先是收入不平衡的挑战,再次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编者按:3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第39期重阳论坛举行。“休克疗法之父”、哈佛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发表演讲。对话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本期先推出萨克斯演讲实录,之后会陆续推出吴晓求演讲及双方对话实录,敬请关注。
杰弗里·萨克斯在演讲中表示,全球范围内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首先是收入不平衡的挑战,再次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杰弗里·萨克斯强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模式必须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制经济模式,而美国的弱点是理想主义,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不应有任何规划。
“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模式历史书上没有,教科书上没有,需要我们另辟蹊径。”杰弗里·萨克斯说,“实际上如果没有规划,我们不可能为结构转型做好准备。”
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中国未来能在可持续发展转型中发挥领导作用。“我想建议中国政府让‘一带一路’倡议在落实过程中做好可持续发展的示范,让邻国和全世界都能够看到,这是20世纪可持续发展之道。”
以下是杰弗里·萨克斯演讲的精编(刊于搜狐网):
我特别愿意探讨在全球范围内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这个话题至关重要。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达到经济的增长,社会公正以及环境承载之内的三者平衡,这三个元素是最大的挑战。中美两个国家其实遇到的问题有很多相似性。
中国在过去40年当中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巨大的经济成就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并且就经济规模来说,如衡量的是按照国际价格来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五年之前就已经超过了美国。但和美国一样,中国也面对着两大挑战。第一,收入不平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收入不平衡现象也将越来越突出。基尼指数就反映出了这一点,美国也有类似情况。
第二大挑战和环境相关,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损害环境作为代价的,给中国国内造成了高昂的环境成本,也影响了国际环境。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没有得到充分解决。
在美国,收入差距非常惊人,并且整整一个社会阶层的人都饱受疾病之苦,生活得不到保障,甚至平均寿命少,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极度贫穷。与此同时,美国又面对着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也是一样。
所以,中美两国在面临的挑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美双方可以实现互学互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一个可以明显借鉴的模式。我们必须要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找到新的发展理念,没有办法照搬某一个国家的经验;或者没有一个现成的方案可以套用。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应该照搬美国的模式。现在需要面对的问题是,需要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是否依靠市场经济,也不同于是否使用休克主义或渐进主义的疗法。简而言之,要找到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过去一直在使用的建制模式,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这种模式历史书上没有,教科书上没有,需要我们另辟蹊径的。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有哪几大特点呢?
首先,这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市场经济作为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是一种混合制的经济模式。因为中国已经是这样一种模式了,所以,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可能有一定的既有优势,但也需要做出一些重大调整,才能让政府和市场都发挥作用。
第二,可持续发展要求很多结构转型与调整。中国现在所有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导的,但这种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中国必须要实现能源体制的重大转型,而且速度要快,步幅要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的健康,真正地应对气候变化。
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包括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的大量使用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为了克服挑战,应对气候变化,要更多地使用新能源,包括水利、核能、太阳能、风能。但问题就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点。
美国对煤炭的依赖程度没有那么高,但对化石燃料依赖比较多,虽然美国的空气污染没有中国这么严重,但二氧化碳的排放几乎达到了中国人均的1倍。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能源转型呢?一定要政府和企业都发挥作用,政府一定要搭台,比如规划阶段要为能源转型设立框架,与此同时,私营企业也一定要以创新的方式提供低成本的太阳能、风能等可持续能源作为基础解决方案。公有部门和私营部门要各司其职。
我们面对的另外一个现实是,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才行。其实中国的规划一直都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中国来说,规划制定太短期了,因为只是以五年作为周期,而整个能源转型可能涉及到的是未来20-30年的长久大计。这也是我们在整个机制层面需要考虑的,什么样的机制框架才能够真正地带来结构性的调整与转型。
美国并没有非常完善的全国规划程序,如果华盛顿在做什么规划的话,肯定会有人提出质疑,觉得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美国人民的心态需要调整,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规划,而美国的弱点是都有点理想主义,认为政府不应该做任何的规划。实际上如果没有这种规划的话,我们不可能为结构转型做好准备。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美国各州是有很多规划在进行当中的,所以,美国是有规划的,只是在各州层面,并没有在联邦和全国层面上。
刚才我提到了能源转型,第二个转型是土地使用方式必须实现转型。大部分国家并没有持续的土地使用战略,而中国正在制定这样的战略,这个转型方面是个重大挑战,不仅对于中国,对美国来说也是这样。
第三个转型,现在中国应对得还是不错的,即高质量教育。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是非常好的榜样。因为中国有非常坚实的教育体系和系统,有知名的大学,非常棒的研究员。所以,中国在全球教育中是发展最快的,尤其是中国已经达到全球高质量的发展水平,可以和美国并肩。这是让人非常高兴的事情,因为这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带来未来技术的解决方案。
创新和研发机构这个话题非常复杂,一方面有市场导向,另一方面有政府驱动。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不仅仅是由市场驱动的,而是由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主导的生态系统。这是第三个转型。
第四个转型,关于中国医疗卫生和全民健康方面。面临老龄化社会,良好的全国医疗卫生条件很有必要,需要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所有年龄层的人。中国现在正在应对这个问题,就和美国一样,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中国有不同的城市,军队,普通民众,公务员,非常复杂,有二十多个相关的卫生机构。这还包括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不够健康,身体的运动不够,饮食结构也愈发不健康。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成年人口40%都处于肥胖线以上。
第五个转型,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中国基本上城市化了,问题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城市呢?很多中国城市开发都是在过去40年当中迅速完成的,缺乏绿色发展。我认为,城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由市场主要的活动,必须由人来完成。
第六个转型,可能中国已经达到世界领先了,即数字化社会的形成。实际上,中国已经是使用互联网最普及的国家之一。我相信,数字改革是个巨大的变化,从技术角度讲,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同时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贫困,同时有足够的能力来确保医疗、教育、清洁的空气、可再生能源,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这些资源。
我们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了以上这些目标。中国没有完成,美国更是没有完成。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在美国,为什么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呢?因为美国的权力结构是受金钱主导的,这样一种考虑已超过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特朗普政府可能在历史上是最糟糕的一届,明年就要进行大选,政府是否转向可持续发展,这是政治层面上的巨大挑战。
原则上来说,现在面对的挑战是整个世界所面对的,因为挑战是世界性的。各国应本着这个目标一起来合作,真正实现能源消费零碳排,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来使用土地,真正实现数字消费的转型。
在美国,政治领导者的心态就是,美国应该永远都是全球老大。当然,这是一个误解,而且完全是出于自私的心态。对于中国快速崛起,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还是比较惊奇的。我个人的观点,这其实是件好事,因为这表明了中国的进步。我们这样反而多了一个合作伙伴,可以共同解决很多难题。很不幸的是,美国大部分人的心态是“妈呀,现在中国成了我们一大威胁了”。且在媒体当中,甚至有人把中国描述成美国的敌人。请大家记得,大部分美国人不了解中国。所以,政策制定者就很容易说服民众,说中国现在是我们的敌人。
这种心态其实是比较危险的,所以,在美国,基本上每一天我都在试图解释,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平等的一个国家,中国没有违反任何规则,只是在寻求发展。我们应该和中国多合作,不是多竞争。
我希望,促使美中两国之间的紧张势态缓解的一个方式,是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领导力,成为明确的领导者,说“我们不仅不是一个威胁,而且在世界上发挥着领导者的角色,来解决世界的问题,帮助世界来应对一些最最重要的挑战”。
在我看来,有一大领域是中国可以发挥领导力的,那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因为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希望和亚洲、欧洲合作,来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加强互联互通,我认为这是个很高尚的倡议,但实施过程当中一定要得力,现在好像落地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好。
我想建议中国政府让“一带一路”倡议在落实过程中做好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比如中国和邻国进行能源体制转型的时候,我的建议是,不要再大力发展煤电,不要再兴建天然气管道,而是大力地发展风电厂、水电厂、太阳能发电厂,清洁能源,让邻国和全世界都能够看到,这是20世纪可持续发展之道。
如果真正能够实现的话,我相信是个极大的鼓励,将会让全世界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因为中国人勤劳,而是因为中国也是一股正能量的传播者,有利于世界。在我看来,中国的崛起确实有利于世界。谢谢大家!(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