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文化使者增色中印关系 “龙象”如何看对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使者增色中印关系 “龙象”如何看对方?

发布时间:2016-10-18 作者: 陈晓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负责人陈晓晨此次来到果阿参加金砖峰会配套的智库活动。对于中印间的交流,陈晓晨发现,印度学者对中国的了解有很多常识性错误,但他们的确对中国充满兴趣。“比如我在发言前,主持人就专门要求我讲一讲中国是如何用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发展的。”

  陈晓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本文刊于10月17日中国新闻网。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果阿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时,专门提到要加强政党、地方、智库、文化、媒体等交流,扩大中印友好民意基础。


  记者在峰会期间采访了几位中印间的文化“使者”,以了解在“发展势头令人鼓舞”的情况下,“龙与象”的民间究竟如何看对方。


  参与会标设计的杭州绣姐:感受动与静的差异


  为给此次峰会注入各国元素,印度官方邀请了其他四国的刺绣艺术家参与设计会标并共同制作本次峰会的国礼。杭绣大师金家虹也受邀来到印度。


  金家虹介绍说,印度方面以空气、水、地球、空间和火为主题,将创作者分为五个组,每个组都包含五位分别来自金砖五国的艺术家。


  “我被分在了‘空气’这一主题组里,在创作时虽然只有简单的英语交流,但足以看出文化的差异。”金家虹告诉中新社记者,在这一主题上,中印间就比较有共鸣,她和印度的艺术家都选择了云和山构成的空间来体现空气主题。


  不过俄罗斯的艺术家选择了风车,他认为风车的转动可以体现空气的流动,这一看法得到了巴西和南非艺术家的支持。


  金家虹表示,一方强调动态的“浪漫感觉”,另一方追求静态的空灵意境,因此合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不同文化间的求同存异。


  赴中国学习的印度留学生:为中国的发展惊叹


  金砖峰会召开前一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印度留学生Aditya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用中文分享了一条新的消息:2016金砖峰会举办地——如果你不知道GOA,请别说自己是度假达人。


  Aditya告诉中新社记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让他选择到中国来读书。高中毕业后他就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中文,他的亲人还很诧异“你为啥要学习这么难学的一门语言呢?”


  “我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就被这里的现代化惊讶了。”Aditya表示,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特别重视锻炼和健身,“每天一早和晚上在操场和公园里可以看到不同年纪的人在跑步和锻炼身体,这在印度不那么普遍”。


  Aditya认为,未来中印经贸合作可以在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很发达而印度正需要;第二个则是在IT领域,两国在该领域能实现共赢。


  参与金砖智库交流的中国学者:印度渴望了解中国发展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负责人陈晓晨此次来到果阿参加金砖峰会配套的智库活动。


  对于中印间的交流,陈晓晨发现,印度学者对中国的了解有很多常识性错误,但他们的确对中国充满兴趣。


  “比如我在发言前,主持人就专门要求我讲一讲中国是如何用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家发展的。”陈晓晨表示,这说明印度学者的确非常想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陈晓晨表示,未来他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推动中印智库间的交流。(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