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扶贫”、“治沙”这两条经验推广至全球,发挥到极致,就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大魅力,也是令世界(包括非洲、拉美在内的第三世界)发自内心向往中国、着迷中国、尊重中国发展的根本原由。当然,在这两条经验上,中国还要更加努力。在推广经验上,也要更加努力。
长期以来,为获得世界的尊重与好感,中国将对外传播的重心通常放在传统文化与城市面貌上。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对外形象展示片里,都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画面,一是京剧、书法、昆曲、古装、故宫等传统元素;另一就是上海外滩、北京CBD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这样的软实力传播固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多少有一些程式化,更重要的是,无法真正得到国际社会发自内心的敬仰与佩服。
前段时间在非洲,笔者偶然发现了中国软实力的另一重要源泉。在北非上空的航班俯视地面,是一望无际、金黄色的撒哈拉沙漠。当笔者惊叹景色壮观、令人着迷时,临座的非洲朋友忙纠错道:“那里风沙满天,生活贫困,根本不如你们中国富庶。”接着他讲到北部非洲落后,重要原因是不像中国发展那样,既能治理沙漠,还能解决贫困。
也正是上周笔者在非洲考察期间,看到联合国一则新闻,中国治沙人王文彪获联合国世界防治荒漠化领导者奖,理由是在其领导下,中国25年来绿化了5000多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腹地的库布其沙漠,还解决了当地10万人的贫困难题。
非洲人的羡慕,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未来吸引世界的依靠力量。上世纪中叶,中国软实力最强大的时候,就是来源于第三世界的支持。毛泽东曾说,是非洲黑人兄弟把中国人抬进联合国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不能“脱离群众”。现在,中国稍变富了些,同样不能忘本,不能通过取悦于富国,而丢失了真正能影响世界、感化世界、令世界为之效仿的法宝。
这个法宝不可能完全靠传统文化。早有美国学者研究指出,欧美国家风靡韩国《江南style》演唱者鸟叔,对西藏文化的向往,对东亚京剧、艺伎、祭礼的热衷,其实是西方文化优越感的一种俯探,是对丑态、神秘、老旧事物的陌生与新奇,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重视。如同成年人对孩童的逗玩,西方对东亚传统文化的夸赞,不足以构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东亚国家软实力对世界的真正影响。
同样,如果一味对外展示高楼大厦,换来的恐怕更多的是鄙之为“暴发户”的国际嫉妒,以及渲染国际恐惧的“中国威胁论”。事实上,现在充斥于国际舆论的“中国奇迹”,背后潜藏的逻辑,就是一直以来发达世界对中国发展从未料到的最初设想,以及试图掩饰内心不安的当下心态。
从根本意义上讲,中国发展不是“奇迹”,而是亿万中国人每日每夜的勤奋与辛劳,是前赴后继、来自中国各个地域的领军人物带领自己团队解决贫困、落后、闭塞、保守的一个个精彩故事。王文彪治理沙漠是千千万万个精彩故事中的最突出之一,而把这些精彩故事连成图、串成片,就是现在持续不断的“中国梦”,就是中国能够影响世界的最大软实力。
现在看来,大多中国人还是不足以了解自己,不能完全洞悉目前国家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没有完全了解中国成功的本质属性。
在笔者看来,过去30多年里,中国解决了6亿人的贫困难题,相当于整个西方世界38个国家在过去3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解决贫困人口的总和;过去30多年里,中国最终实现了荒漠化土地零增长,这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完成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难题,而土地恰恰是人类生存之本。
将“扶贫”、“治沙”这两条经验推广至全球,发挥到极致,就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大魅力,也是令世界(包括非洲、拉美在内的第三世界)发自内心向往中国、着迷中国、尊重中国发展的根本原由。当然,在这两条经验上,中国还要更加努力。在推广经验上,也要更加努力。(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