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我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在11月10日《新闻联播》节目中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看到,在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开始出现了很明显的好转,这个是让大家非常高兴的事情,因为他不是在传统的简单刺激政策之下出现的反弹,而是真正在新的发展思维之下,找到了有效的发展方式而取得的成功,这是非常值得欣喜的事情。”
(央视网新闻联播消息)十八大召开一年来,正逢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也承受下行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变经济下行压力为结构调整动力,出台一系列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眼下,河北正在大规模压缩工业产能,涉及钢铁、水泥等15个行业的190家企业。从产能的不断扩张到主动削减,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党中央向产能过剩顽疾宣战的决心。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民主生活会时指出,要决战决胜打好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攻坚战。
这场攻坚战难度之大,从几组数据上就能感受得到,2012年中国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的产能占全球分别是46%,60%,50%,可是利用率都不足75%,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小于75%就是严重过剩,中国39个行业中有21个都属于产能严重过剩。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直指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和平板玻璃5个严重过剩行业。压缩钢铁产能8000万吨,制定电解铝阶梯电价制度,在贷款中新增绿色指标,取消对过剩产能行业用地优惠等等,十一个部门联手,用土地、金融、财税、价格等多个杠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
不仅如此,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结构调整既要做去产能的减法,更要做培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加法。十八大一年来,一项项促进经济转型的措施密集出台,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引领消费升级,新一代互联网和节能环保技术培育新的产业竞争力,从养老到健康,一系列促进服务业的政策培育新的市场空间。
今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全年减轻相关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作为未来中国经济重要支撑的现代服务业,正在这一轮改革中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地处苏州的沙钢,在短短一年内,集团的架构图就出现了“逆转”。物流从不起眼的小项目,跃升为核心业务,在钢铁主业几乎无利可图时,作为辅业的钢铁物流园业务增速却超过了30%。
服务业的快速崛起,拉动的是就业,减轻的是资源和能源的压力,中国经济在转型中不断提升着质量和效益。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5.9%,全国高技术产业增速继续领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服务业同比增长8.4%;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处在转换期的中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行稳致远。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我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在11月10日《新闻联播》节目中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看到,在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开始出现了很明显的好转,这个是让大家非常高兴的事情,因为他不是在传统的简单刺激政策之下出现的反弹,而是真正在新的发展思维之下,找到了有效的发展方式而取得的成功,这是非常值得欣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