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07 作者: 陈甬军
新中国成立后搞计划经济,与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易货贸易。恢复高考前,我还在一个流动发电站工作。这个列车发电站就是从捷克进口的,化了500多万人民币,非常昂贵。当时中国为了发展工业化,就用大量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去换回昂贵的工业品。不过当时在香港留了与西方国家贸易的一个口子。无线电、医药都是通过香港从国外进口,支援了中国内地的发展,香港也得到了很大的利益。
编者按:11月3日,“进口贸易与世界发展”研讨会暨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甬军出席会议并发言。本文根据其发言整理,刊于11月6日“经济大厦”微信公号。
我主要从历史和学科的角度谈,定的题目是:贸易改变中国。主要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变化进行一个独特的观察。这个题目和今天下午发布的三个报告的主题和内容也很配合,实际上可以作为这些报告的一个大主题。
为什么说贸易改变中国呢?贸易有特定的概念,它是人类劳动和产品的交换活动。这种活动已经有了上万年历史。原始社会就有物物交换,把山上打的猎物和山下种的稻谷进行交换。后来货币产生了,把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称为流通,这是现在绝大部分交换活动的形式。当然在个别地方、特殊年代还存在物物交换。贸易分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又有出口和进口。
贸易改变世界
贸易在人类历史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讲贸易改变了世界。简单回顾一下,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商人,专门从事贸易活动。但在这之前,首先需要有人类的剩余产品。原始部落之间吃光用光,就不可能交换。后来劳动力发展了,才有了剩余产品,开始进行物物交换、等价交换或者是以劳动量为标准的交换,瓦解了当时原始的共产主义。有了私有制之后,推动原始阶段过渡到封建社会。这就是贸易的作用。这样,贸易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
再举个例子,16世纪欧洲的大革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改变当时封建庄园建立的堡垒,破除各自为政的、分割的市场,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否则,一件商品每经过一个地方都要交一次税,不利于贸易发展。所以后来有了英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原来的政治制度,改变了世界进程。这个历史进程,同样是贸易引起的。
再看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刚在10月23日纪念了明治维新150周年。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长期闭关锁国,美国的一个海军上将佩里先礼后兵,希望日本开放贸易。第二年又率领美国海军舰队来到日本。日本被迫打开国门,接受城下之盟,后来全面学习西方。可以说,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的发展路径。这也是贸易改变世界的例子。
贸易改变中国
从中国的发展进程看,贸易影响和改变发展的例子就更多了。
首先,鸦片战争就是由贸易的问题引发的。因为当时英国坚信的贸易理论是:内贸不增加国家的财富,只有外贸顺差才增加国家财富。当时我们的丝绸、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换回银子买了英国的鸦片。英国获得顺差,认为自己的国力开始增强了。后来林则徐虎门销烟,银子回不去英国了。于是就认为逆差会导致国力受损,所以要和中国打仗。中国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两次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本来中国自身是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结果英国从中插一脚,五口通商,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这样,贸易就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第二,贸易对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搞计划经济,与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易货贸易。恢复高考前,我还在一个流动发电站工作。这个列车发电站就是从捷克进口的,化了500多万人民币,非常昂贵。当时中国为了发展工业化,就用大量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去换回昂贵的工业品。不过当时在香港留了与西方国家贸易的一个口子。无线电、医药都是通过香港从国外进口,支援了中国内地的发展,香港也得到了很大的利益。
第三,改革开放进程也是贸易和流通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怎么形成的?一共经历了六代更迭。一开始那里地少人多,人们只能用麦芽糖换晒干的橘子皮等来养活自己。第一代的小商品市场就是很简陋地把衣服、鞋子直接铺在石头上卖。县委书记派人来抓,因为在当时看,这些商贩犯了“投机倒把”罪。老百姓呢,就质问县委书记,共产党要不要给老百姓饭吃,结果县委书记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开放市场。这就是是贸易突破了当时的计划体制,而不是任何人事先决定的。另外,1984年秋天开了莫干山会议。我当时是厦大的研究生,也投了一篇《社会主义的流通是有计划的自由流通》论文,提出在计划流通下,商品全部是通过一级批发、二级批发、三级批发,按照计划调拨。改革就要开放市场,必然要实行自由流通,由市场来决定价格。莫干山会议讨论的主要是价格要调放结合。什么叫“调”?什么叫“放”?把流通放开,价格自然就放开了。流通放开,就冲击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价格“双轨制”。这些在我的这篇文章都提出了,1986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价格“双轨制”在1992年以后实现并轨,形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贸易、流通促进改革的一个现实案例。
再一个,我们需要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习主席前天在民营企业家会议上提到,我们要有完备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怎么来?过去有物资部管分配,现在没有任何国家机构,全部通过市场,这个市场就是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要素和生产出的产品都要到市场上获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发展资本市场。金融最早就是为服务商品经济、商品流通而产生的。有部分货币沉淀,形成了很多金融工具。现在要回归实体经济就是因为金融是为实体服务的。
贸易将如何继续改变中国
当前,贸易如何改变中国?我认为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流通领域的改革。这部分我们不够重视。产品从生产出来之后至需求端之前都处在流通领域。我们需要调整好流通领域,最终才能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典型例子是棚户区改造政策调整,货币量减少就对房地产市场去产能、去库存影响很大。
第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中国经济转型要通过流通和消费的衔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丰富的消费结构的变化。现在年轻人的消费结构变化很快,需要市场给供给者提供信号。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电商方面。
第三,通过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培养新兴市场。“一带一路”对我们应对中美贸易战起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在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市场流通情况也对所有制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最近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市场上出现一些问题,助推了民营经济“衰退论”、“背离论”的出现。甚至有人说公有经济要收编民营经济,搞得人心惶惶。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写进宪法的。9月份我就建议中央举行全国性的民营经济会议来稳定人心。高层及时注意到这个动向,采取了重要措施。习主席从10月20日东北视察的讲话到10月22日给民营企业家发贺信,支持他们精准扶贫,再到10月31日的座谈会,对我们树立信心,推进改革,发展民营经济,阻止经济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中美贸易战也是贸易改变中国的典型案例。今年的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我们可以吸取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不管今后走向如何,都会倒逼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调整政策,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第六,更加重视国际贸易的进口问题。马上召开的进口博览会,并不仅仅为了解决数量问题、进出口失衡问题,更是为了今后的发展动力和市场开放问题。我们要进口更好的设备、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从这一点观察,进口博览会在中国崛起中的历史意义、里程碑的作用就会更加清晰。
总之,我觉得“贸易改变中国”这个题目是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这里的“贸易”是大贸易,包括内贸和外贸两方面。只要是人类劳动和产品的交换都叫贸易,只是采取的形式各种各样而已。从这个角度看,最近马上召开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间“国际”两个字是多余的。因为进出口本身就是国际贸易的内容。当然如果为了体现它的国际性一定要用,可将国际两字后置,即"中国进口国际博览会"。这样,进口是主题词,国际博览会则是一个惯用名称。而且,CIIE这个名称可照用。当然这仅是一个学理上的分析。我们热烈祝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