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谭中:中国如何避免走崛起、鼎盛、衰落的路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谭中:中国如何避免走崛起、鼎盛、衰落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7-11-13 作者: 人大重阳 

古人所追求的“大同”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如今十九大报告中所追求的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样的一个更加完善、美好、和谐的社会,这是所有人类的共同的美好梦想。习近平主席充分发挥了古人的智慧,将古人的《大同篇》发挥得更充分、更丰富、更现实了。2050年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愿景,期待它早日成为现实。

  【编者按】中美印的比较一直是不少读者关心的话题,88岁高龄的谭中先生是研究印度的大家,他在印度教书近半个世纪,退休之后一直定居美国,也已经长达18年。而谭中先生又是一个热爱着中国的湖南人。可以说,他对中美印三国的了解和理解都非常深刻。人大重阳近期与新世界出版社合作推出谭中先生的新书《简明中国文明史》,从而也有幸将谭中先生及其夫人黄绮淑教授从美国请到了北京。人大重阳高级编辑杨婷婷与谭中先生也相识已久,并借机就中美印的发展比较,以及中国未来要走的道路,请教了谭中先生。@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独家发布这次专访,以飨读者。


  写在前面的话


  我得知谭中先生10月30日要来人大重阳讲座的消息时,我非常期待。这个消息,至少让我觉得很宽慰,获悉两位老人的身体尚无大碍,还能支撑得住从美国飞到中国如此熬人的长途跋涉。转眼应该是有两年多未曾见面联系了,而我还一直欠着谭中先生一份深挚的情谊。

  如果我的邮箱系统没有出错的话,我与谭中先生的第一封信件交往是在2011年2月10日。我们所有的交集都是因为谭中先生愿意在《环球时报》发文章开始的。大概在发表谭中先生数篇文章之后,才有幸在2011年4月30日见面。

  记得那晚,我和先生能够一起请谭中二老吃晚饭,倍感荣幸之至。那时,我正怀着我的女儿,开始休产假了。我记得那是一个非常愉快的夜晚,谭中先生和黄绮淑先生都是极为热情和亲切,尤其是谭中先生和我都是湖南老乡,口味相投,于是相谈甚欢。以至于后来再见面,二老还一直惦记这顿饭,还在北京大学附近的湘菜馆中隆重地回请了我一次,而更令我分外感动的是,二老还惦记着从遥远的美国给我的女儿带了小玩具,这让我一直觉得这份深厚的忘年之谊,比亲情更为珍贵。

  再后来2015年我从邮件中获知谭中先生的左眼失明,右眼也每况愈下,甚为担忧。不过,好在谭中先生情绪乐观,期待着2018年,父亲谭云山入印90周年,为谭家两代人献身“中印大同”(CHINDIA)九旬画上句号。

  而就在2017年10月30日,我在人大重阳聆听了谭中先生的讲座,此时的他已经88岁高龄,依然如此思路清晰,并且还能熟记很多的历史典故和数字,这着实令人佩服。



  以下是我整理的对话原文:

  杨婷婷:谭老师,您好,您在美国多长时间了?这些年您感觉美国都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


  谭中:我是从1999年移居美国的,算起来已经18年,接近20年了。这些年,我感觉美国是在走下坡路。美国的中产阶层中偏下层的,尤其是制造业的工人们,收入没有增加,甚至在减少。因为工作岗位减少了,美国的大量制造业都移到了国外,包括中国。美国的经济越来越依靠金融业,依靠高新技术。因此,大部分没有高新技术的工人生活处境艰难。只有1%的美国人能有高收入的工作。

  如今我住在底特律,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通用公司破产,底特律城在某种意义上也破产了,很多汽车工人失业。如今特朗普上台也希望能将一些汽车工业等转移到美国来。但是我认为这是很难的。美国人大多数人都希望去学商,而不愿意去学习理工类。
 
    杨婷婷:在您看来,中国赶上美国还要多久?


  谭中:根据我的感受来看,其实美国的普通人和中国的普通人目前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差距并不大。但是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的确远高于中国,目前来看人均收入水平想赶上美国,还不那么容易。我个人认为,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其核心,中国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杨婷婷:您离开印度这么多年,如今也经常回印度看看,您感觉印度在发生什么变化?印度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差距有多大?


  谭中:我离开印度的这些年,我感觉印度还是在缓慢上升的。中国在快速上升,美国在衰落。这是这三个国家近些年的整体走势。早在上世纪50年,英国人给印度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基础,当年,印度造船业、运输业发展都不错。其实那时候,印度的经济总量比中国还大一些。可后来,随着重工业在中国发展起来,中国用环境污染的代价换来了经济的飞跃。但是印度拒绝了重工业的输入,发展的是软件业和服务业。

  印度和中国相比而言,在经济发展方面,印度靠的是企业家,靠的是个人的奋斗,印度政府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中国政府则是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推动力,中国上下形成一盘棋,上下齐心协力。反观印度,各个邦不仅分散,不能劲儿往一处使,反而甚至有时候努力相互抵消。可以说,中国的制度优势是印度所不能及的。


  
   杨婷婷:您提到民族国家都摆脱不了崛起、鼎盛、衰落的过程?那么中国该如何避免这一过程呢?如今中国也在快速发展,慢慢走向繁荣。


  谭中:英国、美国等都是民族国家,都很明显地,摆脱不了崛起、鼎盛、衰落的过程。如今,美国也在由盛转衰的过程中。我个人不看好特朗普,他的道德和智慧还不足以支撑他带领美国走出衰落的趋势。民族国家崛起的过程往往是排他性的,竞争性的。这种竞争往往就是打垮别人,来赢得自己的胜利。中国的发展不能走民族国家的路子,我们要走的路子是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繁盛的路径,这是一种文明型国家对外吸收、融合和共同成长的历程。

  我有留意到,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有着很好的家电工业,但随着中国家电进入印度市场,印度的家电业垮掉了。印度曾经也有很好的化纤工业,如今面对中国化纤产品大量涌入,印度的化纤工业遭受到严重威胁。当然,中国这些工业品的进入,是一种“唯利是图”的逐利而已,并不是要去做这种输赢的争夺,但是结果却是这样的。在印度,神像很多,但都是“中国制造”,所以印度制造神像的小手工业者都失业了。连美国的国旗也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在走向世界的时候,的确给世界人民带了福利,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良竞争的后果。我们必须要留意到这些后果。

  中国要避免走这种发展路子,中国的经济成果要惠及其他国家的同时,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而且只有这样的繁盛才能持久不衰。我提倡的是,老子所说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们为别人的话自己会更加丰富,给别人越多自己也会越多。


    杨婷婷:其实老子的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也喜欢用,“一带一路”项目推广时也是同样的理念,想带给别国人民好的生活。在您看来,中国在新时代真的是可以恢复到唐宋时代的文明路径上去吗?


  谭中:对,我是这样认为的。中国现在的繁盛早已超过了唐宋时代的繁荣。唐宋时代的文明被元清两个朝代给隔断了,而如今,我们又开始回复到中华文明繁荣的路径上去。我们现在所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这种“天下大同”社会理念的一种反映。新时代的中国文明道路的前景光明,而且将带领世界共同走向文明道路。


  古人所追求的“大同”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如今十九大报告中所追求的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样的一个更加完善、美好、和谐的社会,这是所有人类的共同的美好梦想。习近平主席充分发挥了古人的智慧,将古人的《大同篇》发挥得更充分、更丰富、更现实了。2050年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愿景,期待它早日成为现实。(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