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中国GDP为何非要在7%以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中国GDP为何非要在7%以上?

发布时间:2014-01-23 作者:  

一年多前市场担心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并未出现。回顾国际金融危机六年的增长轨迹,总结经验教训,在“4万亿”刺激保持了短暂的两位数增长后,去杠杆、结构转型、人口红利变化等中长期影响因素,将使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一段时间处于“七上八下”的中高速水平。

  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划出一条横线: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7%,持平于2012年的最终核实数据。


  一年多前市场担心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并未出现。回顾国际金融危机六年的增长轨迹,总结经验教训,在“4万亿”刺激保持了短暂的两位数增长后,去杠杆、结构转型、人口红利变化等中长期影响因素,将使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一段时间处于“七上八下”的中高速水平。


  有殷切寄望改革者认为,中国决策层应当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速,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深层次改革。高盛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认为,失衡问题最终会通过某种方式的增长下调来得到纠正,而调整越晚,幅度越大。


  然而,即便是作为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短期内经济增速回落过快,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能否承受,值得仔细思量。例如,财政金融债务风险是否有缓释的时间,企业能否迅速调整保持盈利,居民收入能否在更低速度下仍然平稳增长。


  在目前对潜在增长率测算仍存分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在“七上八下”的水平“横盘”一段时间,为企业等微观主体转型升级、政府强化民生保障留出调整余地,是较为现实、冲击较小的选择。


  2013年中国GDP增速实现年初目标在预料之中。二季度GDP触及政府设定的7.5%预期下限后,中央出台了包括简政放权、盘活存量、结构性减税、加快中央投资等系列政策措施,三季度经济增长即止落回升。


  但是,四季度GDP同比和环比增速均小幅回落,显示出经济回升对“看得见的手”仍有很强的惯性依赖,实体经济并未出现有分量的新增长点,非政府部门的需求扩张,还不能弥补政策“撤手”导致的需求下降。


  中国宏观政策较强的调控能力,表现为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公共投资,一旦经济增长回落到可容忍的下限,无需担心政府稳增长的能力。真正值得关注的,还是风险化解和改革转型能否尽快落实见效。


  对结构调整的成效,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总结认为,产业结构优化、需求结构改善、区域结构协调性增强、城乡收入分配比例进一步合理,是过去一年的积极进展。


  但是,一些政府智囊部门、市场研究机构的专家认为,大的结构调整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和财政金融风险等深层次的问题,都还需要深入推进。


  “十二五”已过三年,国家发改委去年组织完成的“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指出,规划提出的24个主要指标,绝大部分的实施进度好于预期;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四个指标完成得不理想,进度滞后于预期。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官员称“后两年进度必须比前几年加大才能实现”。


  节能环保指标需要赶进度、地方债务风险需应对、产能过剩化解需动真格、欧美经济略微好转对中国出口拉动效果仍不确定、美联储QE退出会带来怎样的“黑天鹅”事件——2014年中国决策层面临的考验并不轻松。正是存在众多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力保经济不破下限的确定性,也就在情理之中。(来源: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