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毅记者会首度答新媒体:打造更多倾听民意“顺风耳”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王毅记者会首度答新媒体:打造更多倾听民意“顺风耳”

发布时间:2017-03-09 作者: 王义桅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8日在“中外记者会”上接受了澎湃新闻就“中国外交与新媒体关系”的提问。他介绍说,目前,中国外交部的新媒体账号“外交小灵通”已经拥有了1200多万“通心粉”,外交部以及驻外使领馆开通了130多个新媒体账户,其中就包括人气很高的“领事直通车”微信平台。

  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3月8日澎湃新闻网。


  3月8日上午,在全国两会中外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回答澎湃新闻的提问,就中国外交如何应对新媒体侃侃而谈。


  王毅表示,面对新事物,外交部从来不会落伍,也不会缺席。“新媒体正在风靡世界,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赶上这股潮流。”他说,“可以说新媒体使外交更接地气、更有人气,在外交部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更为直接的互动桥梁。”


  据悉,这是中国外交部长在两会中外记者会上首度接受新媒体的提问,也是中国外交借助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的又一次努力。


  中国外交“亲密接触”新媒体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8日在“中外记者会”上接受了澎湃新闻就“中国外交与新媒体关系”的提问。他介绍说,目前,中国外交部的新媒体账号“外交小灵通”已经拥有了1200多万“通心粉”,外交部以及驻外使领馆开通了130多个新媒体账户,其中就包括人气很高的“领事直通车”微信平台。


  “通过这些新媒体,我们第一时间把国际时事、领事保护、对外合作等民众关心的资讯‘送货上门’,同时我们快速地回收各种意见建议,甚至是吐槽。”他说,可以说新媒体使外交更接地气、更有人气,在外交部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更为直接的互动桥梁。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不变的宗旨,下一步我们将借助新媒体,打造更多倾听民意的‘顺风耳’,开设更多服务民众的‘直通车’,开辟更多海外领保的‘生命线’”。


  诚然,新媒体时代,中国公共外交面临新挑战。当国内外公众开始越来越多地依靠社交媒体了解信息时,各国政府充分利用新媒体塑造国家形象、开展公共外交也成为大势所趋。


  事实上,在去年的两会期间,王毅外长便与网民实现了互动。在去年两会期间的中外记者会上,王毅回答的问题之一便来自会前的互联网在线问题征集活动“我有问题问外长”。


  当时被选中的问题是“中国外交这么忙,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关系吗?”王毅围绕这一问题侃侃而谈,讲述中国积极开展外交工作的“必要”和“收获”。


  而主办这一征集活动的“@外交小灵通”,就是中国外交部的新媒体账号,它的历程可以说体现了中国外交对新媒体不断增强的认识。


  早在2011年微博平台如火如荼、政府机关开通政务微博还是新鲜事物之际,@外交小灵通 就率先登陆新浪微博,成为中央各大部委中第一个开通并认证的微博账户,在2013年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


  六年以来,“外交小灵通”粉丝数量已突破千万。


  外交部负责“外交小灵通”运行的官员曾介绍说,希望通过“外交小灵通”与公众进行更多沟通、传递更多信息。而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外交小灵通”展示给用户的内容不仅包括权威消息发布,还包括使用轻松婉约的风格进行的外交知识的普及和外交文化的宣传。一改人们对外交发言的刻板印象,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


  新媒体成公共外交创新方式


  在2017年的2月14日,“外交小灵通”的微信号就利用“情人节”的热点发布了一则题为《情人节特供 | 情书1954》的特稿,辑录了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的4封来往书信,并评价道“儿女情话,家国情怀,‘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不仅是说给彼此,也是赋予理想。世间无有双全法,他们却用一生相知诠释了‘不负家国不负卿’”展现了老一辈外交家富于温情的一面。


  2014年4月,王毅在@外交小灵通 微博账号开设三周年之际,特地通过该账号对关注小灵通的网友——被昵称为“通心粉”的群体——发来了视频致辞。王毅表示,说到底,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


  外交部的“接地气”也得到了中国网民的热情回应。一些网民将中国外交官和外交部发言人群体称为“天团”,自己则被外交官的气质和风度“圈粉”,对他们维护中国利益、传递中国立场的诸多“经典台词”津津乐道。


  “(外交官)脑筋转数要快,说话要得体,立场要硬,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的。双手点赞。”一名网友留言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志洲教授告诉澎湃新闻,随着社交网络盛行,中国公共外交如果能在新媒体尤其是社交网络方面进一步有所突破的话,会有更好的成效。


  “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了中国外交的重要亮点,并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包括保护海外利益、外交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等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告诉澎湃新闻,“在这其中,应该创新更多的模式,新媒体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2010年,中国外交部“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显示出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当时的日常工作就包括负责外交部公众信息网及204个子网站建设,及管理外交论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