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27 作者: 张敬伟
市场经济是包罗万象、包容并蓄的,只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就不能贸然反对,这是“包容审慎”的内涵。立法者和执法者要更新思维,从传统的管理思维升华到分享经济思维,要走出先立法规范然后发展新业态的僵化思维。否则,带着镣铐和紧箍咒的新业态,恐怕走不多远就会被“管死”。
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27日《深圳特区报》。
引子:“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举此例,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态度。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进行讨论。
主持人:尹传刚
嘉 宾:
匡贤明(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张敬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包容审慎”的本义,就是清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界定各自的权利
主持人:如今,以互联网+、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兴起,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出现的新事物,为何必须得有“包容审慎”的态度?
匡贤明:新经济意味着新的不确定性,既有新的机遇也有新的风险。对新生的事物,有两种观察的角度。一是从风险角度看,新经济会对现有经济秩序带来的冲突,意味着某些传统产业会受到严重冲击。二是从机遇角度看,新经济意味着新的技术进步、新的市场的出现,也往往意味着经济转型升级。不同的观察角度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政策出发点。前者对新经济有可能采取更多管制,而后者对新经济更有可能给予更多的空间。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发展新经济,需要更大的制度空间,政策支持很重要。对新经济、新业态需要更多地“看一看”,让其更充分地发展起来。
李长安:从根本上来说,新经济、新业态是否应该存在和发展,主要还是要由市场说了算。如果政府的管制过于苛刻,新经济、新业态就很难脱颖而出。“包容审慎”的本义,就是清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界定各自的权利。这也是新经济、新业态能否出现并顺利发展最重要的制度环境。
张敬伟:市场经济是包罗万象、包容并蓄的,只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就不能贸然反对,这是“包容审慎”的内涵。立法者和执法者要更新思维,从传统的管理思维升华到分享经济思维,要走出先立法规范然后发展新业态的僵化思维。否则,带着镣铐和紧箍咒的新业态,恐怕走不多远就会被“管死”。
互联网时代的工业革命才刚刚拉开帷幕,新兴业态唱主角的大戏还远未到高潮,全球资本和人才正在向新业态聚集。只有“包容审慎”,才能让新业态变成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才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和创造动力。
发展新经济,既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也需要微观层面市场主体的主动转型
主持人:最近这几年,一些新经济、新业态出现,社会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争议,这其中,政府开放包容的心态为何重要?
李长安:正如熊彼特所说,所谓创新,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比如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传统经济就会产生很大的冲击。正是由于创新的这种特点,在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初期,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很容易放大新生事物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新生事物采取保守、限制甚至扼杀的做法就容易发生。不过,如果能够将更多的判断和决策交给市场的话,那么政府就会大大减少误判的概率。
张敬伟: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由于是市场先行,尚未纳入既有的管理轨道,往往会发生诸多问题。一是和监管方的冲突,监管者会以“不合法”对新兴业态进行阻击;二是监管者通过严苛的监管被动接纳新业态,而非“包容审慎”拥抱新业态;三是有些新业态从业者在缺乏法治和规则约束的情势下,的确存在着资本的贪婪和任性,这些也导致从监管者到消费者对新业态的不满。
新经济、新业态的核心是“新”,从制度设计者到终端消费者,都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新业态。新业态也不能太任性,守住底线,接受市场监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匡贤明:一方面,新经济、新业态的加快发展是一个客观趋势。无论现有的各主体是否愿意,新业态从无到有,新经济改造提升传统经济,是一个客观的趋势。另一方面,政策与体制对新经济的发展速度确实有重要影响。但如果说新经济、新业态争议核心在于政府部门的态度,恐怕有失偏颇,其态度很重要,但这是重要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传统业态的市场主体在面临不同层次的竞争时,能否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趋势,主动推进变革。我们调研中发展,有的传统企业在面临冲击时主动适应新经济,转型就很快;有的传统企业在面临冲击时很多抱怨,不愿意去适应,去创新,转型就慢。
因此,新经济、新业态出现的争议,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发展新经济,既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整,也需要微观层面市场主体的主动转型。
监管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公共利益,原则是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核心是动态监管
主持人:李克强总理在强调“包容审慎”的同时也提到,“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可以‘放手不管’”。政府要“管”什么?
匡贤明:新经济本身具有内在的创新性对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创新意味着新的业态出现,可能在传统的监管体系下很难找到相适应的监管方法,形成了“不会监管”的一个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创新往往意味着与现有的监管不是同一个层次,现有监管的效率面临挑战。因此,在包容审慎的同时,要更加强调创新政府监管。
监管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公共利益。无论什么创新,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新经济的某些突破如果带来系统性风险,损害到公共利益,就需要引起监管的高度重视。
监管的原则是维护公平市场秩序。相比于传统经济,新经济更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态势,更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因此,对新经济的监管需要更加强调市场竞争秩序。
监管的核心是动态监管。新经济的创新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对监管的挑战来说,不是为了某一时点的创新修改或出台某项监管政策,而是要适应创新的动态过程,努力构建一个可以自我动态调整的监管体系。
张敬伟:政府要“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好自己,行为方式要严守法度,思维模式不能僵化停滞;二是管好服务,摒弃权力倨傲,真正将服务做到位;三是管对管好该管的事,譬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问题,除了业者和消费者之外,政府在场地提供和日常管理上就要发挥主导作用。
李长安:对于政府而言,“放”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管,相反要不断创新“管”的模式。对于新经济、新业态而言,政府更应该在完善法制、理顺调控策略等发展环境方面有所作为,努力使新经济、新业态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发挥它们对民众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最大的“正能量”。而对于可能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方面,比如互联网欺诈、失业、破坏环境等,则要毫不犹豫地加以规范和管理。不该管的交给市场,而该管的就要理直气壮地管好。(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