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金融工作会议强化金融“本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金融工作会议强化金融“本职”

发布时间:2017-07-25 作者: 董希淼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说,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先后经历了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每一次危机都给所在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缺陷,金融发展和创新长期脱离了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业本职服务功能。”

      董希淼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7月21日瞭望客户端。

  “此次会议是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重要讲话,不但为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金融业如何支持和护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部署。”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权威人士这样评价近日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金融乃国民经济之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持续为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提供支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也得到大大提升。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也日益显现,金融“脱实向虚”现象较为严重,金融监管存在漏洞,潜在风险不断积聚。

  有鉴于此,本次会议在总结肯定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提出“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项原则,强调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如果说,过去历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将金融发展作为主要任务,这一次,防范风险和加强监管显然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此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回归本源服务实体

  无论是在所确定的三大任务中,将服务实体经济排在首位;还是在需要把握的四项重要原则中,首先要求金融要回归本源,都清楚地表明了国家对于金融业的态度——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年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曾提出“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抑制资本“脱实向虚”。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们看来,此次会议做出一针见血的强调,既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程度。

  几组数据可见一斑。与实体投资遇冷形成鲜明对比,金融投资近年来愈发火热,各类资产管理平台在不到5年时间里从不足18万亿元的规模快速扩张到超过100万亿元的水平,相当规模的资金从企业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

  从金融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看,2001~2005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4%,201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8.3%,高于《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的目标值5%,也高于美国和英国两个金融大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的比例。

  “过去若干年,我国金融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痛点就是`脱实向虚’。”上述权威人士表示,近年来,央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原意是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流动性一度难以进入实体经济,相当部分资金在虚拟经济中空转,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说,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先后经历了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每一次危机都给所在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缺陷,金融发展和创新长期脱离了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业本职服务功能。”

  在专家们看来,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视为“回归本源”,正是针对近年来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正本清源之举。“金融本就是依附实体经济而生,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花里胡哨’的金融产品即便短时间内可以创造虚幻的繁荣,但从长远看,泡沫终究会破灭。”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向本刊记者特别强调这一条。

  金融安全重中之重

  从历史经验看,处理好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始终是金融业需要面对的课题。一方面,要避免过于注重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金融风险的防范;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管得过死”而遏制了金融创新,阻碍金融的发展。

  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风险和监管无疑是最为高频的词汇,在新闻消息稿里分别出现了31次和28次。“这旗帜鲜明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董希淼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在专家们看来,这是在充分考量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经验教训和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现实挑战后所做出的重大决断。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曾公开表示,当前,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正在积累,金融市场上也乱象丛生,套利投机泛滥,利益输送严重,大案要案不断发生。

  “一方面是由于对于新型交易风险认识不到位、缺少监管经验,更关键的原因是监管机制本身存在缺陷。”董希淼认为,随着我国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趋势加剧,交叉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加大。“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模式存在沟通成本较大、效率较低的问题,难以满足我国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亟需进一步升级。

  对此,本次会议明确要求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过去几年,虽然一直在喊加强金融监管,`一行三会’之间也有一些协调机制,但实际协调比较`虚’,约束力也较弱。”采访中,徐洪才谈到,随着金融不断创新,将会出现大量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如果监管存在空白、监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不解决,很容易滋生新的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强化责任,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局面。

  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初衷正在于此。“与原有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相比,委员会职能完整,层级更高,能够有效`做实’监管协调机制,补齐监管短板。”董希淼说。

  “加强金融监管虽然会带来一定的阵痛,但无论是对于金融风险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还是趋于好转的内外经济环境,都给中国金融去杠杆、化解风险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机遇期。”上述权威人士表示,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监管的强调和改革部署,将有助于为未来中国经济金融更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

  深化改革是根本路径

  “如果说服务实体经济是本质要求,防控金融风险是绝对底线,那么深化改革则是根本途径。只有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才能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采访中,董希淼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深化金融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说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有序前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稳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有力推进,民营银行试点破冰,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业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下,金融改革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权威人士表示,金融要发展,改革是动力。在我国金融业成长历程中,曾经遭遇种种挑战和难题,最终都是依靠改革成功化解。

  专家们表示,当下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金融业发展与创新步伐加快,金融体系复杂度、开放度越来越高,不少风险挑战也随之而来,迫切需要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让金融改革沿着正确方向不懈推进。

  “关键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徐洪才谈到,市场根基稳健扎实,才能形成有效市场约束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金融机构体系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对于资本结构、内控机制、治理机制和风险处置等均有涉及。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认为,金融机构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以此微观“抓手”出发来完善金融体系基础,改善风险管理,最终推动整个金融体系改革。

  “如果金融机构处于不健康、不稳定状态,就很难为实体经济做好服务;如果市场主体自我管理不力,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就会失守;如果融资内部结构不健全,金融与实体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就会淤塞。”权威人士表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存在诸多不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寻找答案。金融业要下大气力进行制度建设,健全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真正健康的金融市场主体。(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