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搭“一带一路”快车 金融机构加码入局全球资本市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搭“一带一路”快车 金融机构加码入局全球资本市场

发布时间:2018-02-07 作者: 王义桅 

“`一带一路’建设是百年大计,需要长期提供融资服务。中国把产能、产业带出去,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项目没有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海外布点,提供人民币的贷款业务清算业务。其次,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们实行外汇管制,自身缺少外汇,且资金短缺,所以布点非常关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王义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6日《中国产经新闻》。


  中国有着共赢、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金融业勇于担当,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金融大动脉的供血能力,用新的理念、新的构想,让“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的理想。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资金融机构加快对沿线国家的机构和业务布局。



  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有10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68家一级机构,这其中包括18家子行,40家分行和10家代表处。

  在国家政策推动和大力支持之下,各种金融机构都在以更加丰富更加创新的形式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并以此为自身转型发展赢得新的增长空间。

  企业“走出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机遇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发挥着聚集资本、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金融、外交、科技等各配套政策的支持为中国企业扬帆出海鼓足了风。

  据初步统计,在过去三年里,在融资规模方面中资银行业机构共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近2700个,累计授信近4000亿美元及发放贷款超过2000亿美元,相关贷款余额约2000亿美元。

  而且,中国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积极搭建金融支持框架,设立丝路基金,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力争以金融合作为前导,激发市场活力。国内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加速战略布局,积极运用多元化渠道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

  据记者了解,在前期的合作和成果基础上,“一带一路”倡议将重点在强化战略对接、促进互联互通、推动企业“走出去”、深化产能合作方面取得突破,在为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难得政策机遇的同时,显然也为金融机构创造了业务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其中,对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为经济增长点,基础设施领域薄弱的情况,中国企业在交通、水利、电力、建筑、排水、电信等行业具有较强的实力。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我国与沿线国家加快交通、能源、贸易、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由于基建项目资金需求较大、回报周期较长、投资收益较不确定,因此对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完善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也是缓解基建项目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双向开放和金融市场的高效稳定运行,在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扩大开放、跨境投融资等领域为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硬件基础和市场环境。”

  “`一带一路’建设是百年大计,需要长期提供融资服务。中国把产能、产业带出去,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项目没有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海外布点,提供人民币的贷款业务清算业务。其次,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们实行外汇管制,自身缺少外汇,且资金短缺,所以布点非常关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王义桅举例道,非洲的52个大陆国家都是外汇管制。我国在毛里求斯路易港市建设中国银行的海外分行作为战略融资,中国工商银行也在那里设分行,由此能够更好地辐射投资非洲大陆,提供资金。

  另外,为应对庞大的资金需求,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拓宽了境内外融资渠道,完善了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也有分析称,“一带一路”建设不能由中国唱“独角戏”,我国金融业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界参与,有效沟通对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共享“一带一路”建设红利。

  海外布局需防范风险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提速,我国企业走出去资金需求持续增加,不过,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但由于“一带一路”国家风险各异,沿线国家发展水平、政策法规、文化风俗等差异较大,使得金融机构在跨国别、跨市场、跨领域的金融服务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

  那么如何更好地布局,使得我国金融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经营风险的优势,利用市场化手段,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是现实需要考量的问题。

  王义桅表示,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布点的时候,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金融市场有一定的规律。在全球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首先应判别这些国家与西方的关系,继而衡量其是否适合做金融布点。第二,需关注一些国家将来的政局,以及与中国关系的可预期性,另外还要关注这些国家是不是支点国家,布点是否能够辐射到周边。第三,金融机构迅速布点,长远上能够健康地提供资金需求,而且有助于资金体系的健康发展,培育成熟的金融市场。

  吴琦认为,随着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相关风险进一步显现。金融机构应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依法合规进行海外经营:一是前瞻性地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和政治形势,重点加强信用风险、国别风险、合规风险、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保障资产业务安全运营。二是加快完善授权授信,强化尽职调查,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业务的风险控制,督促其执行当地相关政策法规。三是建立健全涵盖境外机构与跨境业务的公司治理框架,完善内控合规及操作风险治理架构与制度体系,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四是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打造企业“走出去”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合作的平台。

  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监管环境差异很大,部分国家的保护主义色彩浓重,对外资银行准入、合规与反洗钱等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同时,地缘政治、语言文化等现实问题也给中国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克服和化解。

  国家的战略机遇就是金融业的发展机遇,国家的战略要求是金融业的重要工作目标。“一带一路”战略本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中国金融业一直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有着共赢、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金融业勇于担当,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金融大动脉的供血能力,用新的理念、新的构想,让“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的理想。(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