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20 作者: 董希淼
“表外理财纳入MPA,意味着除去保本理财和表外理财中的存款和现金部分,约有16万亿元的理财规模要纳入广义信贷,之前广义信贷大幅增长的局面将会终结,增速将被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相当于为其增长设定了一个额度。”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董希淼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1月20日金融时报。
自2015年开始的银行资金委外热潮持续至今,市场发展迅速——有相关机构测算,以银行资金作为委托方的委外规模已达20万亿元。不过,受去年债市波动及表外理财即将纳入考核的监管约束,2017年银行委外业务的发展态势引发业界关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2017年“降杠杆”的总体要求下,委外业务规模增长将趋于谨慎,资产配置结构更趋多元,而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分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规模增速或趋缓
在经历了一轮高速增长的热潮之后,2017年的商业银行委外业务会否延续这种态势值得关注。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基于“降杠杆”的总基调,今年商业银行委外业务规模继续高速增长可能性较小。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央行宣布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广义信贷指标。
“表外理财纳入MPA,意味着除去保本理财和表外理财中的存款和现金部分,约有16万亿元的理财规模要纳入广义信贷,之前广义信贷大幅增长的局面将会终结,增速将被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相当于为其增长设定了一个额度。”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监管的要求,包括表外理财在内的六类广义信贷增速要控制在35%之内(M2目标增速+22个百分点,大银行为20个百分点),银行委外业务的增速也必将有所收敛。”
与此同时,随着2016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等理财新规相继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增长势头将受到一定遏制,特别是对中小银行而言,其理财产品发行能力将被大幅削弱,由此导致银行委外资金来源减少。
业内人士分析称,商业银行委外业务此前高速增长的背景,主要是缘于银行理财业务规模的高速增长以及资金业务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主动负债力度,其中同业存单增长尤为明显,部分商业银行负债端发行同业存单,资产端配置同业理财,然后通过委外投资的模式进行运作。
“在‘去杠杆,降风险’的监管思路下,受托机构通过加杠杆等方式获取高收益的方式受到限制,委外投资收益率能否持续具有吸引力存在不确定性。此外,同业存单在未来可能纳入同业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同业负债规模进行限制,或许将导致同业存单供给减少,进一步降低委外资金来源。”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高级分析师李茜认为。
资产配置趋向多样
委外资金主要来源包括理财资金和自营资金,其中又以理财资金为主。据相关统计,从银行理财资金的配置情况来看,截至2016年6月末,理财资金债券配置占比为40%,非标资产配置为17%,权益类资产配置为8%,其他为货币市场产品投资等。债券配置方面,其中,信用债占理财资金余额的比重为29%,信用债投资中又以高信用评级债券资产为主,56%为AAA级债券,25%为AA+债券。
然而在去年经历了一轮债市回调后,面对今年市场的不确定性,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委外业务面临着资产重塑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受托机构投资的趋势是通过“多策略配置”实现资产多样化。
相比此前银行委外绝大部分配置在收益稳健、风险较低的债市,近期多位公、私募基金人士表示,几乎所有大型银行2017年均会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且随着国内机构投资者资金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投资范围的深化,以委外业务为代表的FOF(组合基金的基金)和MOM(组合基金管理人的管理人)投资模式或将成为机构投资者的主流配置模式之一。
不过,专家也提醒,债券在委外配置中的主流地位短期内还难以撼动。
“与银行理财资金相比,委外资金收益率要求更高,委外资金将更偏好于债券和非标资产以及权益类资产配置,而减少货币市场投资。但由于2016年以来监管机构对于金融行业‘排风险、降杠杆、去通道’的政策意图明显,监管部门对资金的穿透监管逐步加强,风控监管保持较严格的口径,所以委外权益类投资以及非标产品配置比例可能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结构上还是以债券为主。而收益率较高的要求,使得银行委外资金更偏好于配置AA+级的信用债。”李茜认为。
“银行委外绝大部分配置在收益稳健、风险较低的债市,预期2017年债券在委外资产结构中依然会占据主要的比例,但大中型银行的委外结构或将有所调整,可能会适当增加其他类型投资比重。此外,开辟新的产品形式也显得尤为必要,以FOF与MOM等为代表的综合委外投资模式或将逐渐受到关注。”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周晓维认为。
中小银行承压
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对委外业务的刚性需求更大,主要是在经济增速下行、信贷需求相对不足、不良率走高的背景下,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的中小银行盈利压力更重,因而通过同业负债和配置投资资产来弥补盈利和做大规模的需求更为急迫。同时,中小银行投研能力偏弱,短期内很难搭建成熟的投研技术团队替代委外。
据相关统计,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两者委外投资规模合计占比高达75%以上。从委外资金的结构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占比较大,如锦州银行、盛京银行等小型银行的投资类资产占比甚至已经超过了信贷,而大型银行相对较少,占比仅14.63%;从资金性质看,大型银行的委外投资以理财资金为主,股份制银行自营、理财基本各半,城商行和农商行自营资金占比相对更高。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以来,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剧增,已经成为其同业负债的主要构成部分。若同业存单最终纳入同业负债考量,部分超过或逼近33%红线的银行的同业负债规模急需压缩,对应于资产端的投资资产规模亦将有所下降。
而在这些方面,由于资本金相对充足、抗风险能力较强,大型银行则没有太大压力。因此,专家认为,未来委外市场不同银行之间会有所分化。(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