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6日上午10时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张勇、副主任宁吉喆就“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凤凰卫视《华闻大直播》晚间节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与主持人吴小莉就发改委记者会、外资在中国的境遇、对外开放、雄安新区建设等展开精彩问答。
吴小莉:欢迎收看《华闻大直播》,今天在我们凤凰卫视的两会直播间,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我们看到,发改委的记者会非常受人瞩目,整个记者会下来,您的关注点在哪里?
王文:发改委主任的记者会往往是两会最受瞩目的记者会之一,当然外交部长、证监会主席的记者会也非常受关注,主要的原因在于发改委被外界传为“小国务院”,是非常重要的规划部门,发改委讲什么以及如何形容中国的过去和未来,都非常受到瞩目。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讲到“非常不容易”,中国过去一年GDP增长6.9%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对外的贸易保护主义、恐怖主义盛行,以及对内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种种压力下,到今天能够达到好于预期的6.9%,处于L型低谷仍能持续性地往前走,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现象,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吴小莉:刚刚我们的记者也问到了,在过去的这么多年中,外资在中国的贡献以及面临的环境都有些变化。您怎么看?
王文:过去四十年,正如宁吉喆副主任所讲,外资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另外一方面,外资也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获利了。有数据显示,过去外界只要投资中国,它的利润率普遍高于国内民企利润率的平均值。这是因为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经验具有先进性,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外资品牌的偏好度给予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诸多红利。当然外资在带给中国红利的同时,也会有很多消极的影响,比如消灭了中国很多民族企业,同时也带来了污染。所以这些年我们在推进内资和外资平等化的过程中,外资同样也感受到了压力,刚刚宁吉喆副主任也讲到,我们已经推出了很多吸引外资的政策。从这个角度讲,外资一方面在中国可以继续获得改革发展的红利,但另外一方面,外资企业也应该放平预期,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到了今天,已经过了外资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了。总体而言,外资企业应该放平预期、公平竞争,客观的看待在中国市场不得不面临的中国民营企业、国企在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而我相信这种压力也会帮助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成长。
吴小莉:中国改革开放今年是四十周年,开放可以说是造就了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而且中国政府说我们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您怎么评价中国在开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成绩?
王文:的确,过去40年我们应该非常感激开放。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越开放,中国越强大。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很多人说“狼来了”,中国会有各方面的危机,但突然发现,这几十年的发展是受益于中国的开放。所以40年非常成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开放,要在开放中成长。1978年以前,我们是一个Outsider(门外汉),在全球体系的外面。1978年以后,我们变成Insider,因为改革开放,步入了全球体系。2001年,我们身份又发生了一次转变,就是Learner(学习者),加入WTO以后我们不停地学习各种各样的规则,如:贸易、金融、经济、法规等,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学习者。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后,我们从Learner变成Leader,一跃成为领衔者。中国不止是学习,还给全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尤其是对外推出“一带一路”,把相当多的中国经验、资金、信息、资源、人才都跟全世界分享,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经过40年的开放,中国成了全世界下一轮全球治理的领衔者。
吴小莉:在国家发改委记者会中,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就透露说,雄安新区的规划纲要已经基本完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将会逐步向雄安新区转移。中国现在不管是城市群的发展还是湾区的发展都是非常着力的,所以很多人都说在中国内地可能还有很多发展机会在凝聚,包括雄安新区。那么到底雄安新区会带给我们什么?未来会是什么样?
王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如果从一个侧面来讲,是城市群的发展,或者说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带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80年代,基本上是广州珠三角带动着改革开放,引领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新潮。90年代初,浦东新区出现以后,长三角也发展起来了。21世纪初期,我们出现了很多城市群落,比如天津滨海新区、郑州的郑州新区、济南、南京、杭州等都起来了。当21世纪进入到第二个十年,就要靠雄安新区再次给中国下一轮的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能量和新的希望。为什么说新的希望呢?因为从过去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来看,往往是通过塑造一个城市去塑造千年文明。比如800多年前,元朝建立了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塑造了北京城八百多年的城市文明,引领于全世界。为什么习总书记说雄安是一个千年大计?因为雄安是一张白纸,在这样一张非常好的白纸上,画出了中国人未来一千年的城市构想,同样构筑着我们对文明的畅想。
吴小莉:雄安感觉充满了神秘感,大家对它有很多畅想,最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呢?
王文:神秘感主要来自于不了解,当然不了解也是正常的,因为如果有太多了解,就会对雄安的初期建设造成过多干扰。比如去年4月份刚刚公布雄安新区,就有太多的人过去炒房,这就是干扰。我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建设城市过程中,往往有自己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一方面讲求市场化,另一方面政府规划还要占到主导。雄安就像一个Baby,我们都不愿意让人去打扰一个小朋友,想让他茁壮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讲,既然雄安代表着中国城市建设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希望,我们就应该像呵护婴儿一样去呵护雄安新区早期的成长。
吴小莉:还有人说中国未来对内看雄安,对外看“一带一路”。像您刚才提到的,中国在与世界打交道时,从outsider到insider,再到learner和leader,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中国要走到leader的位置,包括现在“一带一路”的提出,有些人用“阴谋论”来形容,您怎么看这种说法?未来“一带一路”的推行过程又会有多少类似的政治干扰出现?我们又应该怎么突破?
王文:我写了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文章,国内的一些人把我评价为最有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学者之一。我经常用一个比喻:“一带一路”就像是我们国家第二轮的改革开放。“一带一路”今年已是第五年,我们想想在改革开放第五年时,全世界有多少人质疑改革开放,甚至有人说改革开放要失败,中国要崩溃了等,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当年的那些人对改革开放的论调,我们会觉得他们是多么的愚蠢可笑。所以我说,你看不懂“一带一路”,是因为你的目光不够长远;你看不懂“一带一路”是因为你太急躁;你看不懂“一带一路”,是因为你不了解中国几千年文明大国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推行到现在才4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取得那么多的成绩。上千个项目在运转,几十个国家跟我们签署合作协议,项目推出去的盈利率也还不错,并且国内那么多响应,国外也没有一个国家跳起来说反对“一带一路”。可见,“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时代提出的方案,充分反映了中国崛起在全世界的号召力、软实力、影响力,所以就像看待改革开放初期那样,我们应该对“一带一路”的未来充满信心。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