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审计署发布消息称,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审计署为何在此时突然表示要对政府性债务进行统计?此次突然行动的背后,预示着怎样的隐忧?人大重阳网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联席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称“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王衍行。
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联席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衍行接受我院专访
人大重阳网消息
7月28日,审计署发布消息称,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审计署为何在此时突然表示要对政府性债务进行统计?此次突然行动的背后,预示着怎样的隐忧?人大重阳网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联席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称“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王衍行。
“此次审计是建国来比较重大的一次挑战”
人大重阳网:审计署为何在此时突然表示要对政府性债务进行统计?
王衍行:首先,中国目前的经济确实遇到了一些难题。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非常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犯罪等难以控制,资金空转、效益低下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次,国际经济也处于下行或者徘徊区间,尤其是美国城市底特律的破产,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警示。再次,长期以来,针对地方债的问题,学者、官员和实际操作者莫衷一是。作为地方债的主体,地方政府一直没有提供一套令人信服的治理方案,国家审计部门也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审计报告。随着金融工具的多元化,对地方债的内涵和外延需要进行新的界定,对审计范围也要有一个新的明确的认识,否则将难以对症下药。
基于这几点考虑,我认为审计署做出的这个决定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应该说这次应对大型债务的挑战是建国以来经济领域的比较重大的一次挑战。对于这次挑战,我们应该投入较大的力量应对,甚至经济波动、牺牲一些短期利益都是必要的。根据我二十多年的金融从业经验,此次审计署的力度应该说是空前的。我也对他们的审计结果寄予厚望,希望得到一个全面、深入、真实的审计结果。如果决策是基于虚无的、主观臆断的、或者带有选择色彩的数据,我认为经济决策还会停留在初级阶段。
人大重阳网:您如何评价地方债务与地方银行体系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地方银行之间,是否存在大量的隐性风险?
王衍行:我认为目前对风险的准确描述还有一些问题,银行和地方政府对一些潜在的风险还没有意识到。对于银行来说,许多地方政府的债务是以中央的财政信用做担保的,但中央的财政信用不可能用之不竭。这个债务链上的突出问题对银行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而目前银行对于债务的危机还没有切肤之痛,防范风险的动力、压力不足。同时,地方政府也没有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方案维持其信誉。我认为地方政府不应该等、靠、要,而应该积极地通过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地方政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把握能力以及应对债务危机的能力也显得不足。
“掩盖危机无益于危机的化解”
人大重阳网:地方债的金融风险有多高?是否存在失控的可能,继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王衍行:目前,鄂尔多斯、神木等地已经出现了一些区域性风险的预警。但是否能演化成最后的危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应该减少一些主观的判断,多做一些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不调查研究就妄下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地方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涉及到地方平台的偿债能力,涉及到地方所辖企业纳税的能力等,应该说这些方面存在的风险都没有描述清楚。更可怕的是,风险没有被充分揭露,不知道水有多深。在现代信息社会,如果我们仍然用传统的方式来掩盖地方债的风险,其结果只能是无益于风险的化解,凭天由命的做法是下策。
“银行?政府?审计署?谁是清理地方债的积极力量?”
人大重阳网:您认为关于地方债现在最重要、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什么?
王衍行: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地方债的风险,而不是去追究地方债的责任。我们不要纠缠在地方债的原因上,而应该研究地方债的解决方案。地方债涉及金额大、风险高、社会影响大。然而,谁是清理地方债的积极力量目前还描述不清。单纯靠银行,力所不及。靠政府,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靠审计,只是对过去及现在风险的揭示,提出切实可行的化解债务风险的对策应该说是强审计部门所难。随着债务的揭示,清债主体力量的培养应该尽早摆上议程。如果清债主体不清晰,我们将还会在消极与等待中徘徊,这是件可怕的事情。(人大重阳风迅、元帅青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