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15 作者: 刘英
刘英提到,国际贸易是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美国对全球展开的贸易摩擦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增加了双重负担,现在各国都处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当中,企业既要进口又要出口。在这个过程中,贸易摩擦不仅严重抑制了美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还导致去年中国对美投资大幅下降超过80%,严重抑制了美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投资,直接影响了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形势。
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2日《国际商报》。
当地时间1月30日,美联储2019年的首次议息会议决定暂不加息,保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2.25%~2.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美联储声明发表后,金融市场反应积极,风险资产表现受到极大提振,美股三大指数应声大涨,10年期国债收益率重回2.7%以下,美元走弱超过0.5%。
多重因素导致加息暂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在2018年加息4次,且12月份刚加过息,今年1月份没有加息是符合市场预期的,同时显示出了美联储鸽派的倾向。
美联储在议息会议后发布的声明中撤销了“进一步加息”的措辞,删除了对风险平衡的明确说法,经济动能从“强劲”改为“稳固”,通胀“温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红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称,此次美联储的决议比较恰当地反映了美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整体来看,近期有许多国际机构下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美国之前较好的经济增长预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此前美国政府停摆时间长达一个多月,但仍是一个暂时性因素,并不会对美国经济造成长期影响,亦不足以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才是影响美联储决策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美国与各国间的贸易摩擦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会不断导致市场反应敏感,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贸易摩擦本身来说,其影响更加广泛和久远,能够影响到国际贸易形势以及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等。
“实际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独立的,但在当前美国经济下行、股市走低的背景下,美联储也不能完全独立,仍会受到美国政府及各方的影响,比如此前美国政府‘关门’、减税政策的效果逐步递减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形成干扰。”刘英分析认为,就美国目前的债务情况看,在已经背负20多亿美元债务的情况下,2018年美国再发债1.34万亿美元,以至于债务问题导致美国政府“关门”长达35天之久,创下历史最长纪录。从客观需要来看,美联储也会放缓加息脚步。
刘英提到,国际贸易是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美国对全球展开的贸易摩擦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增加了双重负担,现在各国都处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当中,企业既要进口又要出口。在这个过程中,贸易摩擦不仅严重抑制了美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还导致去年中国对美投资大幅下降超过80%,严重抑制了美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投资,直接影响了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形势。
短期内“鸽声”不断
自2015年12月启动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已加息9次,并开启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以逐步退出金融危机后出台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在此次美联储议息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承认,美联储未来加息的可能性已经降低,下一次利率行动将完全取决于经济数据。
“去年全年美联储加息4次,并释放出稳步加息的信号,这种前瞻性指引的依据是当时美国经济状况逐步好转,但是由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影响,美联储此次停止加息缩表正是对美国经济低迷的一个反映。”高海红推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可能会中断,从这次议息会议公布的几项调整内容就可以看出,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加息的步伐将会暂缓,甚至今年内都不加息也是有可能的。随着中美贸易谈判的推进,3月份是一个节点,到时中美可能将就关税问题达成共识,这或为两国带来更多方面的利好,能够较大地提振投资者的信心,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全球经济下行的态势,其效果仍有待观察。
刘英则表示,多重因素影响着美联储的决策,因此美联储此次不加息既符合美国国内经济现状的需要,也符合市场的普遍期待。“1月份不加息不代表今年全年不加息,鉴于核心通胀和就业仍有望维持强势,预计2019年美联储还会有1~2次加息。因为总体上美联储加息缩表的步调不会改变,也不会打断美国回归到正常货币政策进程的步伐。”
有观点认为,如果美联储近期加息和缩表的紧缩步伐放慢,美元将走弱,这将利好全球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对于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来说,其内部货币宽松空间将进一步打开,投资者将纷纷涌入新兴市场。(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