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五年来,新型智库建设进程恰好也伴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当前,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环境与国际复杂的大国博弈的状况,都提醒着中国智库水平提升的重要性与紧迫度。对于每一位智库从业者而言,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把握决策层与智库界的互动规律,在“时、度、效”上真抓实干,才能真正不辜负这个“最好的时代”。
举世瞩目的习特会在阿根廷落下帷幕,美国白宫发表声明表明华盛顿和北京已经同意停止互征新关税,持续了大半年的中美经贸摩擦进入暂停阶段,外界高度评价习特峰会的结果。多维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英国知名政治评论家罗思义(John Ross)解读最新习特会成果。
“一带一路”这个概念现在几乎人尽皆知,我最近到巴基斯坦,那里人人都在讨论CPEC(中巴经济走廊),比“一带一路”在中国的概念还要热。本质而言,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勾连,但这种联系现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揭示。
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如果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成功,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将为全球带来80%的GDP增量和30亿新中产阶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以上。为什么?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每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创造3万到8万个就业岗位,新增25亿美元的GDP。
近两天来,芬太尼突然成为中国网络上一个引人注目的议题。对这种药物,中国公众和舆论此前并不熟悉,也没有在公众视野中引起关注。由于中美关于贸易关系达成的新共识,芬太尼成为焦点,一些渲染所谓美国在打一场“新鸦片战争”的说法流行起来,个别不了解情况的自媒体甚至议论这是美国“活该”等等。
始于2016年的“去杠杆”、严监管、防风险,在前期取得一定成绩;但于2018年进一步加码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政策上的紧缩势能被释放,社会流动性陡然收紧,结构性矛盾尤为尖锐,去杠杆与稳增长乃至保稳定的矛盾异常尖锐。为此,下半年宏观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各地区、各部门、金融机构甚至竞相出台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这实际上推动结构性加杠杆的态势,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自近代全球化浪潮开启以来,中国先后面临两次大变局。一是1874年前后“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列强入侵,中央大国开始由强转弱。二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艰难探索,砥砺奋进、复兴之路崛起,再次引起西方群雄对峙,开始由弱变强。百余年前,我们的先辈们主要探讨的是变局之下的失败教训。但立足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的发展既定事实,我们在总结教训的同时,更要辨别发展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探寻新的发展动能。
在中美两国领导人参加的G20峰会上,双方就一系列事关两国核心利益与全球事务的重大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其中就包括“芬太尼”议题。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所发布的《关于总统与中国共进晚餐的声明》的第二自然段明确指出:“非常重要的是,习主席以一种精彩的人道主义姿态,同意将芬太尼指定为一种受控物质,这意味着向美国出售芬太尼的人将受到中国法律规定的最高刑罚。”。
一个日益清晰的图景是:中美总体关系问题,是一个大历史、大时代的问题。表现为中美竞争的加剧,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迅速缩短,超越美国的前景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发生在宏大历史运动中的重大现实。美国的相对衰落,是百年历史周期中的运动,而中国的高速崛起,更是大尺度历史周期中的运动——40年改革开放与70年新中国历史紧密相关,也与近200年中国近代变革历史、近300年工业革命历史紧密相关,还与上下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的头十年,中国国内面临拨乱反正和百废待兴的艰难复杂局面。在国际上,冷战还在进行。中国的外交不免多少仍带有意识形态的烙印。中国与最大的邻国苏联还处在紧张对峙的状态,中国还继续奉行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的外交政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外交不得不耗费巨大精力解决中苏关系中的“三大障碍”,以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
11月28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公开演讲中表示,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相比历史仍处于低位,但已经“接近宽泛的中性利率区间”(just below the broad range of estimates of the level that would be neutral for the economy),这与其10月份联邦基金利率“距离中性还有很大差距”(long way from neutral)的表态相比,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今年7月底和10月底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工作作出了准确判断和重要部署,提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预期”等六稳要求。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一攻坚战的背景下,出台相关规定对商业银行联合贷款模式进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但应本着“宜疏不宜堵”的思路,在联合贷款具体额度比例、属地化限制等细节上,尽量多地倾听市场和行业声音,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
中国传统上重视国富,所谓“锅里足”才会“碗里有”。国家与小家,本是利益共同体,市场经济体制下,又增加了市场要素。国家、社会、市场、民生也就成了互联互通的利益共同体。在此情势下,通过税费调整,动态调节各方利益关系,维持相对平衡的利益态势,才能实现和谐与共。
12月2日,经过征求意见之后,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此前的10月19日,《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子公司制是银行财业务重要的制度创新。理财子公司大有可为,将推动银行理财业务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更加专业化、综合化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一定挑战。
今天,全球治理迎来“G20时刻”。在当今这个极具变动的世界中,任何国际组织、机构都要适应变动的环境。有道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逆全球化”“去多边主义”的汹涌逆流,包括G20在内的一众基于多边主义原则而产生的国际组织、论坛,都面临“越夔门而化龙”的任务。
11月30日至12月1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对世界经济前行和全球治理改革来说,这次会议意味着关键时刻。正如习近平主席在G20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10年来,我们同舟共济、勠力同心,推动世界经济走出衰退深渊,走上了复苏增长的轨道。10年后,我们应该再次拿出勇气,展示战略视野,引领世界经济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十年前,美国部分有识之士认识(know)到这一点,并给出各种应对方案,但显然美国政府没有或不愿意承认(recognize)这一点,于是才有了被一些中国人视为“渣男条款”的“G2”论。而中国方面,可能部分由于“世界必将多极化”之外交传统话语的影响,也可能受外交政策思维定式和官僚体制惯性的制约,总之既没有“认识”到,也不会“承认”,自然更谈不上未雨绸缪,为一个即将到来的两极化世界以及中美不断加剧的竞争提前做准备。
“中国发展模式”高度概括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展经验,特别是企业管理、市场推销和金融创新等美国元素,对中国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能够说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美国企业愿意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开厂设店,推动企业的发展。除了美国之外,“中国发展模式”中可以清晰看到包括德国在内许多欧洲国家的发展“印记”。欧洲国家重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制造业,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及其重要。
近段时间,法国接连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导火索包括民众对政府上调汽油及柴油税的抵制,以及铁路工人对特殊待遇被取消的不满。据统计,超10万人走上街头,纵火等暴力冲突在抗议中发生,警方通过催泪弹和防暴水枪对示威者进行镇压。不乏抗议者打出了“马克龙下台”“马克龙是独裁者”等标语口号,因而法国政府更愿意将此认定为一场“政治阴谋”。法内政部部长卡斯塔纳就表示,这是“反叛型极右极端分子煽动的骚乱”。
近日,众人瞩目的美国中期选举落幕,民主党八年来重夺众议院控制权,特朗普将面临众议院的制衡,而民主党领袖佩洛西也是一位女士,加上特朗普的老对手希拉里,可以说,这三位女士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特朗普如何摆平三位女士?米歇尔打响了“三英战吕布”的第一枪,拉开了大戏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