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衍行: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神圣使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王衍行: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神圣使命

发布时间:2016-06-21 作者: 王衍行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科技创新,贵在接力。要为科技接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使老、中、青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一个都不能少。如果老、中、青科技工作者的接力不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科技事业就可能产生摩擦或碰撞,以致功亏一篑、错失发展机遇。

  作者王衍行系中国银行业协会原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19日中国经济网。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这一战略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这句话在告诫我们,要善于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对策。科技工作者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科技工作者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这样才能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高度概括了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科学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也要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实效来检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已稳居全球第二,但不少领域依然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与此同时,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消除贫困任务紧迫,民生问题牵动人心……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到生态文明、国家安全,都呼唤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蓬勃涌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科技工作者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矢志增强创新能力,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辨证施治的药方。“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科技工作者要言必有用,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切忌凌空蹈虚,搞形式主义。科技工作者要责无旁贷,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强大的鸿篇巨制中、将科技成果应用在国富民强的伟大事业中,当仁不让地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放眼今日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比较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树立了正确发展理念,高度尊重知识、人才、创新,走上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科技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作为重点,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人才,人才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持续之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备世界级之科技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思想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有诸多重要论述,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2013年10月21日,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用师者王,


  中国科技界、官界、企业界应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用敢为天下先的理念选好下列人才:在独创、独有上有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以源源不断的创新占据科技制高点、引领科技新方向。


  欲速则不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在告诫我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要积跬步至千里。成功在久不在速,“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科技的成功绝非一日之功,绝不能好高骛远、投机取巧,科技的难事大事,必从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实干苦干,求真知、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没有理论的突破,没有技术的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成为世界科技强者的。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科技创新,贵在接力。要为科技接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使老、中、青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一个都不能少。如果老、中、青科技工作者的接力不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科技事业就可能产生摩擦或碰撞,以致功亏一篑、错失发展机遇。(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