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国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面对机遇,我们要有勇于把握、顺势而上的勇气和自信,但更需保持战略冷静,力免“战略冲动”,多实干、少高调,多谦虚、少骄傲,多沟通、少说教,珍惜并用好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
什么是“战略冲动”?简单地说就是一企业或一国在未充分评估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情况下,对重大的发展问题采取盲目冒进的政策,过早损耗自身的元气,结果不但实现不了政策目标,反而会给自身发展进程造成重大挫折。
简要回顾一下二战以来的世界史,我们可以列举很多“战略冲动”的生动案例。
二战结束后,前苏联没有片刻“休养生息”,旋即投入与美国争霸的斗争,从军备竞赛到四处扩张,结果是斗垮了自己。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实施大规模海外经济扩张战略,收购产品从世界名画到洛克菲勒中心,大有买断美国的势头,对美国说“不”之声流行日本,结果是日本迎来了20年的低迷。
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英为首的西方极力推动全球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西方一些政客和学者笃信西方价值观将一统天下,扮演“历史的终结者”。但历史没有“终结”,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和治理理念发展迅猛,金砖五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群体崛起,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困扰美欧发达国家,深深地触动了全球对西方模式的反思。
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发动了伊战,推翻萨达姆政权,造成近50万人的直接和间接死亡,但10年战争没有打出一个对美亲善的伊拉克,也没有为伊拉克的平民带来好处。美国却在战争中耗尽实力,错失与新兴经济体竞争的战略主动。
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史,也有过战略的惨痛教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赶英超美”,穷折腾了一阵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上述案例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这些“战略冲动”都发生在对自身有利的战略机遇期。
无论是自身力量的根本改善,还是竞争对手的削弱或消失,都为自己地位提升和影响扩大提供了重大机遇。这时,无论对决策者还是对普通民众来说,都极易产生难以抵挡的诱惑:过于自信、盲目冒进;对内讲排场、比奢华,浮夸造假;对外盲目示强,以我为中心。
如今的中国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面对机遇,我们要有勇于把握、顺势而上的勇气和自信,但更需保持战略冷静,力免“战略冲动”,多实干、少高调,多谦虚、少骄傲,多沟通、少说教,珍惜并用好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本文发表于广州日报,作者宋荣华系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