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互联网无力解决企业融资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刘志勤:互联网无力解决企业融资难

发布时间:2014-04-01 作者: 刘志勤 

据统计显示,中国的网民超过6亿人,网购营业额也早早突破千亿大关,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支付乃至互联网金融服务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真正挑战者。笔者在和一些江浙地区的企业老板交流时发现,他们的融资渠道依然是通过银行的信贷审核,或通过私人融资的渠道获得资金,没有一笔资金是通过互联网金融获得的。

      据统计显示,中国的网民超过6亿人,网购营业额也早早突破千亿大关,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支付乃至互联网金融服务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真正挑战者。


      不过,对于有些人所说的互联网金融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实体生产型企业融资难的困境,笔者不敢苟同,更不用说互联网金融正在逐步取代传统银行的作用和功能。应当看到,互联网金融对于“网内”客户,特别是那些网店的短期融资可提供有限帮助,但这并不能证明互联网金融能够解决“影子银行”都无法解决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顽疾。


      笔者在和一些江浙地区的企业老板交流时发现,他们的融资渠道依然是通过银行的信贷审核,或通过私人融资的渠道获得资金,没有一笔资金是通过互联网金融获得的。因为金融万事,安全为首。不管什么形式的贷款,确保企业还钱是重中之重。然而,在当今企业信用体系相对脆弱的大环境下,任何贷款都会存在违约的可能和风险。


      一位中资银行的高管曾对笔者说,如果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那么它的“逐利方法”将和银行一样,没有可比的竞争优势是难以为继的。因为无论是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能够保证客户按时还钱是最核心也是最令人揪心的事情。几乎所有银行都有过同样的经历:贷出款之前,银行是爷爷;贷出款之后,银行就成为孙子,天天盯着客户去要债。银行尚有能力和人力忍受要债的艰难,而互联网金融根本不可能承受这种消耗战。


      互联网金融在创造资金积累的奇迹的同时,却也造成了巨额的“资金泡沫”。当资金不能投入国家最关键的实体产业时,过度积累的资金将产生“泡沫”,会助长市场通胀的势头,为经济和金融的安全平稳发展埋下潜在危机。因此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流动监管刻不容缓。


     随着改革深入发展,中国将涌现更多小微弱企业。这些企业中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实体产品,只有虚拟的概念产品,或是咨询,或是信息,或是资料服务等,在增值效应方面面临更大的困境。如何帮助这些新生企业生存和发展,将是中国金融业的巨大机遇和挑战。(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中国网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