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德学者:人民币国际化后会成国际攻击目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德学者:人民币国际化后会成国际攻击目标

发布时间:2013-08-23 作者:  

8月22日,“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国际智库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德国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主任克里斯坦·德瑞格尔在22日的研讨会分会“中国的发展与G20的未来”上表示,如果人民币国际化,它将会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目标。

 

  8月22日,“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国际智库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德国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主任克里斯坦·德瑞格尔在22日的研讨会分会“中国的发展与G20的未来”上表示,如果人民币国际化,它将会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目标。


  德瑞格尔在会上谈到了增强汇率弹性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他认为,虽然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极大份额,但人民币却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美元和欧元被过度利用了,超出了这些国家在国际支付体系中份额所承载的范围。第三世界国家的货币,特别是来自亚洲国家的货币,有助于为应对全球经济中的变化提供支持。然而,如果人民币变得完全可兑换,它将会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目标。所以,各国需要在汇率方面进一步协调。各国应当避免为了使汇率趋向自认为有利于本国经济增长的水平而操纵货币。虽然贬值有助于在短期内促进出口,但它却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此外,贬值也无法作为经济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替代品。


  针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德瑞格尔指出,在未来几年,竞争将在高技能产品领域更加激烈。随着中国的生产曲线抵达技术边界,从吸收外国知识、技术带来的潜在红利将被逐渐耗尽。为了下一步转型成功,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更多地以创新为基础。否则,中国将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时,工资不断上涨,而成本优势不断被削弱。


  德瑞格尔还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对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也不是没有风险的。近些年来的高增长率很可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是在日益增加的不平衡因素的驱动下实现的,至少局部来看是这样。为了防止由对工业化国家出口的下降带来的经济下滑,中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此外,财政刺激措施,是通过庞大的国有银行体系释放信贷支持国内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善国有企业信贷条件,不论这些企业运转得是不是有效率。投资可能导致许多领域的产能过剩。鉴于信贷经常由政治而非经济因素驱使,银行系统内积累了大量的坏账。政府债务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省级层面的。与此同时,中国需要在解除金融市场管制方面有所进展,包括让私人部门发挥更大作用,以便进一步支持经济转型。德瑞格尔认为,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所有这些挑战是否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此次“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国际智库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这也是中国首次举办20国智库会议。来自美国、欧盟、金砖国家、韩日、拉美、中东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6家智库代表全部出席,他们就“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新兴经济体的作用”、“中国的发展与G20的未来”等议题展开为期2天的讨论。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一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一国思想和知识的崛起,中国正处在迅速的经济崛起之中,同时也推动了思想崛起的起步。”王文表示,“中国的思想崛起离不开与国际思想界的交流,需要吸纳、融合世界的智慧来促进自身的进步,而承担思想崛起这一使命的重担就落在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化发展观念的新型智库肩上。这次中国智库能高效、节俭地邀请到20个国家各自顶尖智库的代表一同来到北京,为世界治理与中国发展贡献智慧,希望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尝试,也希望能够体现中国智库在国际上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