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元龙:发展普惠金融解决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失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王元龙:发展普惠金融解决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失衡

发布时间:2014-01-15 作者: 王元龙 

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促进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贵州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元龙认为,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仅仅要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优先位置,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促进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贵州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元龙认为,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仅仅要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就相关问题,王元龙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长期以来,我国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相互作用又进一步加剧了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完善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体系应从何处着手?

 

  王元龙:总的说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地方性金融服务体系。欠发达地区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植根于当地的金融机构,是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相对于引进的金融机构,更能发挥支持当地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三农”经济的作用,对于改善当前欠发达地区存在的“金融支持不足”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完善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金融服务体系,使地方性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引入更多的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引进类金融机构共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是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类型、增加金融机构数量、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是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欠发达地区要在促进传统银行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证券、保险、金融租赁、基金管理、再担保等金融机构,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发展,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形成功能齐全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环境,更好地服务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三是要发展普惠金融体系。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为什么说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解决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失衡问题?

 

  王元龙:欠发达地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单纯的商业性金融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应从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特征出发,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即建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商业性和政策性并存的包容性金融体系,即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体系意味着多元化,允许不同所有制、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工具、不同金融业态在法治框架下并存发展,相辅相成。在普惠金融体系下,民营机构、中小微企业、普通百姓、“三农”等“金融弱势群体”的地位必将获得极大的改善,金融市场准入和金融服务获取的便利性和可能性也将大幅提升。为此,亟须相关部门制定并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性措施,通过差别化和优惠性的政策措施推动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体系的形成。

 

  记者:针对欠发达地区金融环境尚不完善的现状,要如何优化信用环境?

 

  王元龙: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应该完善社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严格执行金融法律和有关规定,严厉打击金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保护金融资产产权,维护金融交易秩序,改善金融交易环境,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从欠发达地区来看,只要有好的项目,能够坚持好的信用,就能持续不断地从全国金融市场融入资金支持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妥善安排财政资金及土地出让金等收入,按期足额偿还到期债务,确保形成“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了”的良性循环。

 

  记者:对西部大开发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这是中央的一贯方针,具体在金融政策上如何体现?

 

  王元龙:为了让金融系统更好地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金融发展方面的差异与特点,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差异性和倾斜性的货币金融政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实行较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备付金率,并对在欠发达地区设置银行所要求的资本金作较低要求。

 

  二是实行较为宽松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逐步提高存贷款考核比例,直至放弃贷存比规定,加大授权授信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

 

  三是规定存款按比例投放当地。国家应尽快以法律形式规定,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投放当地,或对投放比例规定最低下限,以保证资金首先满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记者: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影响如何值得关注,在这方面您有何看法?

 

  王元龙:这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中小企业来看。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在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垄断性银行体系的国家,通常利率水平是持续上升的趋势。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成本将会推高。大多数商业银行为了争揽存款纷纷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实际上缩小了银行的存贷利差,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上升,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盈利,往往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到议价能力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

 

  从金融机构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市场竞争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银行业将呈现异质化竞争格局,甚至出现价格战。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受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弱以及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受到的冲击必将远大于大型银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将产生巨大的压力,如主营业务流失的压力、行业并购的压力以及经营管理的压力。

 

  因此,利率市场化实施政策应注意差别化推进,避免一刀切,应尽快建立针对欠发达地区中小银行的必要配套制度。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继续对中小银行实施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资本管理要求等,引导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税收政策方面,可适当减免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营业税,激发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记者:构建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对于消除金融支持不足意义重大。您有何建议?


 王元龙:首先,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要建立对金融机构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力度的综合评价体系,由地方政府牵头,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金融主管机构参加。制定一系列对金融机构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考核指标,如新增存款用于增加当地信贷的比例、贷款增幅、贷款余额、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比例、支付清算、金融服务效率等综合性指标,每项指标都有一定的分值权重。每年按照总分值对金融机构进行排名。

 

  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根据综合评价体系的排名,确定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享受现金奖励和政策优惠。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存款准备金率和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还可以考虑实施财政性存款开户向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倾斜的政策。对信贷投入规模超过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要实施较低的营业税减免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以满足欠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来源:金融时报)